正文

自序(2)

改变中外企业博弈的格局:中国流 作者:熊焰


资源、环境、劳动力这些要素是中国在产业链上博弈的本钱,本钱越多,竞争起来的底气也就越足。但必须看到,中国的煤、油、水等资源,按目前的消耗程度和技术水平,大约只能坚持30~50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差不多快用完了,10年之后低劳动成本优势不复存在。中国的环境约束也将成为不可逾越的瓶颈:有环保组织测算,以水、气污染为代价的环保代价已经占到我们GDP的左右。这就是说,再过30年,中国的环境资源面临枯竭,到那时想停留在产业链的底端都不可能,连苦笑的机会都没有了,恐怕就只能哭了!拉美化的噩梦可能在中国重演。

为了摆脱困境,多年来中国企业也曾经做过很多尝试。开始时是用合资建厂来实现技术转移、引进品牌,结果是外方一旦合资实现盈利就要独资。而市场换技术也成了一厢情愿的泡影,结局是换来了落后的技术,反而丢了自己的市场。

产品贸易、原料贸易、要素贸易、投资品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递进阶段,中国目前处在前两个阶段,应迅速向更高级的要素贸易和投资品贸易过渡。并购欧美企业,就是在要素和投资品方面与发达国家相互融合,如果在20年前提出并购欧美实体企业、高端企业显然不现实,中国还没有条件,而今天这个条件已经逐渐具备了。首先是宏观条件的满足:中国经过了3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现在中国是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之一,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中国的国际形象也较以前大为改观,特别是奥运会的召开,让西方国家对中国刮目相看。其次是微观条件的成熟:一部分中国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练之后,自身的发展战略、运营管理能力、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力等方面也达到了“走出去”的要求;人才方面,以数百万留学生为代表的海外人才,成就了海外并购的人力资源条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最大的支持。

要破解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局,“走出去”势在必行。而当前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欧美企业有了迫切的融资需求,这就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百年一遇的并购机会。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大胆地“走出去”,去并购欧美国家优秀的实体企业,成为这些高技术公司的股东!500强的股东!资源类企业的股东!

我们这里强调去并购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体企业,并不排斥同时去收购其他国家的企业,从要素分布和路径选择上,“走出去”先从亚洲、非洲等国家开始是可行的。但要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和品牌能力,唯有通过并购欧美企业得以解决,因为高端技术、品牌和渠道都掌握在欧美大企业手中。

这里不提并购欧美国家金融企业,是因为这轮经济危机的病变根源就是在欧美的金融体系,由于金融企业的过度创新和政府的监管不力,使得金融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价值让人难以把握,故以暂避为宜。但从中长期考虑,中国企业肯定要并购欧美金融企业,这是毫无疑问的。

并购欧美实体企业是一种市场行为,绝不是广泛号召、搞群众运动大帮哄,一定是企业自身发展已提升到一定阶段,有了“走出去”的战略发展要求后再行实施的。此外,并购应该是基于企业法人股东的独立性决策,而非政府的大包大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