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变局之探(1)

改变中外企业博弈的格局:中国流 作者:熊焰


一、历史的变局

1. 师夷长技以制夷

160多年前的一天,被道光帝革职遣戍伊犁的林则徐,在赶往新疆的途中收到了一位友人也是同僚的信。信中向他问及大清军队和英国海军之间该如何开仗,采取哪些有效战法才能克敌制胜等问题。友人之所以请教这些问题,是因为林则徐曾有过与英国海军正面对抗的经验,也曾多次击退来犯的敌军,在对英作战方面,他在当时堪称权威。

接到这封信后,林则徐感到很犯难,他对自己该如何给友人回复有所顾虑。时值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的门户已开始被欧洲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海防战事十分吃紧。林则徐清楚,如果自己不说出真实情况,而只说些鼓励、打气的话,很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牺牲。但如果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容易让对方泄气和失望。

在慎重考虑之后,林则徐最终决定还是向友人直陈自己的看法。他说:英国海军的武器装备与清军相比实在强得太多,大清军队在战场上根本就无法打赢英军。两军对阵时,敌人的武器已经打到我们了,我们的兵器却还探不住对方。只以清军现有的装备而论,即使是昔日的虎将关羽或者岳飞重生,也会束手无策……

这段未见于正史的故事,相信会让许多崇拜林则徐的人感到郁闷——一个让全民族都寄予殷切厚望的股肱栋梁,怎么会说出自己的军队打不赢敌人这样的泄气话呢?如果是别人说的也就算了,偏偏他又是林则徐,是一个有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被公认为“民族英雄”的人。这样的人说出这样的话,不但让人难以理解,在感情上也让人难以接受。

但这却是事实。真实的历史往往看起来都不那么可爱。实际上,这个故事恰恰是从侧面反映出了林则徐的人性光辉——他不但是一个敢于冒强大的英帝国之大不韪,作出虎门销烟壮举的英雄;而且是一个能够正视现实,说出事实真相的勇者。故事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历史对林则徐的评价,林则徐被史学界视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从这个评语中就可以感觉出林则徐是一个睿智、理性的人。这样的人头脑一定是冷静的,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会凭着爱国热情就去冒险行事。

既然林则徐判断中国不能和英国去硬拼,硬拼的结果只会是失败,那么中国到底该怎么办呢?林则徐给出的答案就是要去向敌人学习——要知耻而后勇,潜心学习敌人的长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和制造出自己的坚船利炮,训练出作战有素的海军队伍,再来克敌制胜。

林则徐的这些观念,后来被他的好友魏源加以整理,总结为“以夷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海国图志》一书中得以体现。

“师夷”的观念在当时还属于石破天惊的异端思想。当时的大清对西方国家的态度是极其倨傲的。那时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只有大清是文明之邦,其他国家全都是“蛮夷”,大清可以去教化、驯化那些野蛮人,断无以他们为师向他们学习的道理。有个例子很能说明人们当时对西方的无知程度:上至清军统帅,下到普通军兵,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英国人的膝关节是直的,不会打弯,所以英国人见到他们的首长后才不会屈膝磕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