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化缘簿事件、内需的发现、泡沫(6)

日美货币谈判:内幕20年 作者:(日)泷田洋一


利用从天而降的日元购买力武器,买下洛克菲勒中心那样的标志性建筑物就是不久以前的事。日元升值美元贬值至少给一部分行业提供了乱七八糟的恩惠。日本的股票急剧上升,我到纽约出差时,为了解答美国银行家的提问学习了“托宾Q理论” ,讲师是一家大证券公司在纽约的分公司经理,用结果去解释原因,我对这种理论不是很相信。作为讲师都是这种水平,我和那里的金融家们,并且还要用英语交流实在是很困难。讲师可谓东施效颦,“日本的证券业界是这样说的”接着就全是间接语法了。这真是进入了一个荒谬狂热(irrational exuberance)的世界,我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说明。

1988年6月,我回国的时候,日本似乎卷在经济向好的漩涡里,回国以后的事情可能超出了本文的主题范围,但我有一个感想。就是当时广为传诵的所谓“内需的发现”。这句引人注目的话语是当年7月发表的经济白皮书的副标题,经济白皮书刊载了当时经济类杂志座谈会的盛况,经济计划厅的元老们等经济学家对“内需的发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评论。其要点就是凯恩斯学派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已经失效,过度使用可能出现“急剧变化的”效果,或者挣脱“优先重建财政”的束缚,来发现“内需”。我在华盛顿的时候反复解释说明“零国”,是延误了扩大内需政策吗?

当时,从1987年度后半到1988年度前半,日本的实际国内需求稳定增长,海外经常项目盈余即所谓“实际贸易盈余”持续减少,因为扩大了内需,改善了对外贸易的平衡,取得了明显进步。不过,1987年下半年政府投资等公共部门的需求是内需的主角,到1988年就转移到了民间需求的两个支柱上,即家庭消费和企业设备投资。尤其是后者增长惊人。其背景就是“十五年间的技术革新周期”的上升期已经开始等等。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这些说明,就是地地道道的膨胀过程。“被发现的内需”似乎是靠得住的手,实际上是妖怪的手。把这个东西从魔界里放出来,最后的结果就不好办了。

在这里,似乎应该对泡沫的定义做一些注解。泡沫,一般称为“资产价格泡沫”,指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等出现与实体经济不相符的急剧上升的现象。但是,资产价格的急剧上升,是泡沫出现的极端表现,却并不是泡沫本身。我认为,用超前的“异常强硬的” 经济自我增长过程来定义泡沫比较合适。实体经济的“异常强硬”就是无秩序的大规模设备投资。前面提到的那位说“美国已经没有可供学习的东西了”的年轻企业家,就是在兜町的证券街建立最大交易室的证券公司的名门子弟。说起这家证券公司,具有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豪华的研习设施,将来东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时候,全世界来学习参观的人都容纳得下。

这样积极的投资判断,可以称为狂热或陶醉的心理状态,以后他头脑冷静下来的时候,将无法解释自己的愚昧言行。当然,泡沫的膨胀还需要持续的低利率、急于开拓融资领域的银行等各种各样的助长因素。

好,我们回到“内需的发现”这个话题。如果从财政金融两方面看,扩大内需的政策发生了“急剧变化的”效果,那正是泡沫的膨胀期。另一方面,无论怎样义无反顾地扩大内需,都不能在1990年代的萧条时期取得可靠的成果。公平客观地说,“内需的发现”存在方向性的错误。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内需泡沫呢?虽然有很多说法,但经济学家的主流意见是应该在金融紧缩的迟缓等“政策失误”方面寻找原因。经济主体的合理行动和市场的自动调节成为“标准的”经济理论的金科玉律,赚钱的梦想发生膨胀的原因无法成为经济分析的对象,只好去考虑“人为的失误”吧。

但是,我在华盛顿的时候,我国的经济界从日元升值恐怖症笼罩下的颤抖,到沉醉于经济力量世界第一的癫狂,仅仅经过了一年零几个月的时间。这样急剧的变化如果用“人为的失误”来解释似乎还是很勉强。市场经济本来是安定的,摒弃失误就不会有混乱,这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