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戒律9.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要批评,讲究批评的方式才能达到效果(1)

高效经理人的24条戒律 作者:张中孚


为什么有的错误不需要批评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在一次宴会上,某客人引用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格言,并说此话出自《圣经》。

卡耐基为了表现自己的渊博学识,便指出那客人错了,此话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

那客人听了恼羞成怒,与卡耐基争辩起来。

当时卡耐基的老朋友葛孟也在座,而且葛孟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

卡耐基便向葛孟求证,葛孟却在桌子底下踢了他一脚,说:“你错了,这位客人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后来,在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很不服气地说:“那句格言明明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

葛孟回答:“当然是出自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为什么非要去证明他说错了呢?我们大家都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不保住他的面子呢?”

卡耐基由此事得到了深刻启发: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不必斤斤计较、求全责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现下属的错误、工作失误,批评也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过错都需要批评。过多的批评既耗时间又费精力,会失去批评的积极意义。当下属犯了错误时,也需要考虑这一点,是否他的这一过错就一定要予以批评纠正呢?如果有了一点小过失都要计较,那下属会觉得你是一个吹毛求疵、锱铢必较的上司。这样做不仅会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会破坏你在员工心目中的形象。

管理者指责下属的过失,目的是唤起他的责任心,让他在自己的脑子里形成一种警戒,以后不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批评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因为批评和被批评的过程通常不是在平心静气中进行的,并且当下属遭受到过多批评时,情况更加糟糕。

总盯着下属的错误不是管理者明智的抉择。人都有被赞扬、被肯定的心理需要,一般情况下,表扬、激励下属可能达到比批评更好的效果。

有一则樵夫和母熊的寓言故事。在茂密的山林里,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老熊对樵夫感激不尽。

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见了母熊,母熊安排他住宿,还以丰盛的晚宴款待了他。

翌日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

母熊一听,心里怏怏不乐,于是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一下我的头吧。”

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后,樵夫遇到了母熊,他问:“你头上的伤口好了吗?”

母熊说:“噢,那次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过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真正伤害人心的不是刀子,而是 语言。古人说:“口能吐莲花,也能吐蒺藜。”透过一个人的谈吐,最能看出其学识和修养。善良智能或者温厚博学的语言,能融冰化雪,排除障碍直抵对方心灵的彼岸。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多赞美,少批评,下面是赞美别人的几个要点:

(1)开诚布公地告诉他,让他知道你对他做事风格的评价。

(2)及时表扬他人。

(3)告诉他们,为什么说他做得好,要具体指出好在哪里。

(4)告诉他,其所做的事对自己有多大帮助。

(5)鼓励他再接再厉。

(6)跟他握手或拍拍肩膀,以此表明,你对他把事情办好的支持。

当须批评时,我们该如何做批评下属是一件不太轻松也不容易的事情,英国行为学家波特说:“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的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有时会令那些缺乏管理知识和经验管理者感到无所适从。批评好比一剂有强烈刺激作用的药物,用之得当,能够治病救人,用之不妥,则会伤人害人。如果管理者不懂得如何批评下属,就有可能降低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甚至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情绪。对于管理者来说,挑毛病尽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但是必须讲求方式方法,切不可走极端,“鸡蛋里挑骨头”,无事找事就会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