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3)

危机透视 作者:王俊峰


在“后危机时代”,权力像沙子一样,无法被某个国家紧紧握于手中。在钢丝绳上摇摇欲坠的美国,用美元的贬值换取生存和发展,也因此快速销蚀着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美元贬值真的能像美国人盘算的那样可以控制吗?蓄谋已久要替代美元的欧元区国家,不甘被美元绑架的中东石油输出国和俄罗斯,以及不堪盘剥的新兴市场国家,又能容许美国在钢丝绳上走多长时间?究竟美国会借走钢丝摆脱危机,重回货币称霸的梦幻之境,还是会在走出困境前钢丝绷断,支撑其霸权的美元支柱彻底崩塌,上演一场前苏联帝国解体的惊天大戏呢?

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最终都将指向同一个方向,即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虽然“国际货币体系将走向何方”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但本文最终并未给出一个言之凿凿的结论。美元储备体系向全球储备体系的演变是一个渐进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充足的时间才能够完成。对美元和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的骤然推翻会在金融市场引发地震,谁也无法预料这会不会演变成另一场“百年危机”。如果读者期待从本书窥探世界经济体系的未来,那么首先需要定义这个未来到底有多远。是明天,十年还是一百年?凯恩斯有一句名言:“长期来看,我们都将死去”。从历史上来看,经济世界也总是在周期中循环往复。如此看来,要为世界经济预测一个确定性的未来,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这是一个不确定的年代。货币体系、经济秩序、监管制度和国际经济组织等,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压力。对不同立场的国家或区域组织来说,即将发生的改变,是机会也是威胁。变革,意味着打破现有的状态,因此博弈、争夺总是相伴其中。新旧交替之间,世界必然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之中。而最终世界将走向何方,则为各国博弈的结果所左右。

现在我们将视线从宏观的世界经济市场的变迁收回到我们的祖国。在这场经济危机中,中国政府的应对之道可圈可点。在出口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却在经济危机后稳步走向复苏。这令世人惊讶的防御和恢复能力使中国角色在这次经济危机后将成为全球性角色。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以维护全球经济稳定,推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此外,中国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用成熟的外交手段维护与其他国家长期、稳定的关系,对热点问题发表意见,并将与其他国家——尤其是阶段性合作伙伴国家的关系制度化。

一个国家的崛起和成功无须以其他国家利益的牺牲为代价。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世界已经在多极化格局的趋势中走了很久,中美、中欧、中日等国家的双边关系也因此置于多边关系之下。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双边关系也对多边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阵营中的大国来说,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具有全球性意义。因此,中国在经济实力不断快速提高的同时,也正在与既是朋友又是竞争对手,且深谙大国博弈之道的其他国家不断进行着交手与合作。

金融危机中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表现令世人失望之极,而这场危机则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创造了足够大的空间。同样处于金融风暴的肆虐中,中国的4万亿救市计划和中国市场的稳健恢复让整个世界刮目相看。中国在这个时代的崛起,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某些国家的狙击。在与这些力量抗衡的时候,如何借力使力,四两拨千斤,则是世界对中国的考验。机遇与考验并存,这就是中国面对的局面。世界为中国开启了一片天地,如果能够把握好时代的契机,那么中国向世人展示的,将是一个全方位崛起的大国形象。

以上是我们的创作初衷。基于这样的思路,丛书将分为《危机透视》、《救市博弈》和《自救图强》3个部分,对经济危机以及“后危机时代”世界市场的巨大变迁进行描述和展望。《危机透视》一书为读者分析次贷危机的真正成因,梳理金融危机的历史脉络,以独特的视角反思过去,展望未来。《救市博弈》一书则将目光聚焦于金融危机后的救市之战上,解析大国之间在救市过程中因国家利益展开的明争暗斗。最后,《自救图强》一书以“后危机时代”作为背景,对中国的崛起之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至本书成稿之时,全球经济已经开始出现大范围复苏的迹象,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恶化之势看似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到2011年,美国金融市场将迎来更大规模的次级贷款优惠期结束的高潮。这个高潮,也是美国次级贷款流量需要根据市场贷款利息重新设定利息的高潮,美国次贷危机正是随着这个节奏,一浪高过一浪地演进,掀起了世界经济危机的惊涛骇浪。2011年,更大的危机冲击波还要来临,各国的救市行为真的能使苟延残喘的世界经济恢复到足以抵御下一次次贷巨浪的冲击吗?结果如何,2011年我们将拭目以待。但愿不要让中国“主流学者”重蹈2007年底误诊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的梦魇。

就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形势仍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我们也在不断地修正本书的内容。但毕竟能力所限,因此丛书所选的某些数据或案例或许不够准确,如有疏漏或贻误还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本书内容仅代表作者及参与研究和创作人员的个人观点。

最后,感谢家人、朋友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的同事们在丛书编写过程中提供的无私帮助,感谢北京文森国际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对课题研究和本书创作给予的大力支持。

作者

2009年12月5日

于清华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