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市场换技术”的悲哀(1)

自救图强: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崛起 作者:王俊峰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是中国引进外资和技术时一直奉行的一个原则。但事实证明,奉行这个原则的结果是:中国让出了市场,却没有换来核心技术。“以市场换技术”换来的不是核心技术,而是资本、设备和生产线,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途径获得的,这其中夹杂着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以及贸易战略等多方面原因。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必须在本土直接面对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竞争。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是不会将代表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卖给竞争对手的,而更倾向于用较为低级的技术来换取市场,以此实现自己的扩张意图。

残酷的现实告诉中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从来都是有代价的。那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一边创造着奇迹般的经济增长,一边又蚕食着中国的市场和自主创新的平台,而后者就像病毒一样在前者掩护下在中国的经济肌体内潜伏与蔓延。可以想象的是,一旦病毒发作,对中国企业来说注定将是一场灾难。

据调查,进入中国的绝大多数著名跨国公司按照合同都认真地转让了技术,而且转让的这些技术也大多是较为先进的技术,但并不是这些企业的核心技术。即使是这些所谓的“先进技术”,与跨国企业合作的中资企业也不能实现消化、吸收并创新,而只能依附于这些技术一味地搞市场扩张,到头来,中国巨大的市场“蛋糕”被国外企业如“狼进羊群”般瓜分,而技术仍然牢牢地掌握在跨国企业手中。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更是认为,“以市场换技术”纯属“自欺欺人”,这条路根本走不通。他认为,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市场是有限的,一旦让出去就很难再抢回来;第二,让了市场也不见得会得到技术,即使得到了也不会是核心技术;第三,给外资让出了市场会废掉自己的技术;第四,让出了市场又缺乏核心技术,有可能发展成为依附型国家,最后受制于人。

2006年“两会”期间,一份题为《加强自主支柱创业自主创新,防范经济殖民化》的提案为这个理论提供了事实依据。提案指出:我国三大支柱产业80%的产业主权已被外方所控制或主导。2005年我国信息产业(制造业)总产值的77%、增加值的79%为外方(三资企业)所主导,汽车工业(轿车工业)90%的产品为外方所主导。这对我国的经济、科技、人才、国防、政治等国家重大安全,都将造成严重威胁。

该提案还罗列了跨国公司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以及摧毁中国自主创新平台等六大“罪状”,跨国公司所到之处,当地的自主创新就会变得很困难。他们主要通过如下手段实现技术垄断:

第一是市场策略。一旦本国产品面世,跨国公司马上就会将价格压得很低,使本国产品不得不赔本销售,高昂的研发成本无法增加回报,研发团队士气涣散,队伍瓦解。

第二是人才战略。跨国公司以高于中国数倍或数十倍的薪水将中国企业的研发团队中的核心人物挖走,或将之纳入自己的研发团队,或束之高阁,让中国长期的技术投资归零。

第三是技术战略。如果中国真的研发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国家跨国巨头就会联手来对付中方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制造压力,或者以他们掌握的国际技术标准霸权加以封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