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市场换技术”的悲哀(2)

自救图强: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崛起 作者:王俊峰


第四是政治战略。跨国公司对各国政府的经济决策部门都有强大的影响力;相反,中国的自主创新企业却往往缺乏如此强大的政治影响力。部门利益的考虑,常常使一项自主创新技术只能得到本部门的保证,得不到其他部门的配合。

第五是舆论战略。当对跨国公司的崇拜情结四处弥漫时,跨国公司的产品等于在中国有了一个巨大的、免费的、口口相传的广告,使其产品可以在中国得以高价畅销。

第六是政策战略。当中国到处招商引资,以引进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作为地方政府的业绩时,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各地方政府的竞争,享受超国民待遇,极大地降低土地、人力以及资本的使用成本。

除了应用上述战术之外,外资企业还通过直接并购控制关键技术,占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近年来,在我国实施并购的大都为著名跨国公司,国际石化巨头埃克森美孚和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国际著名电信设备制造商阿尔卡特,国际水务巨头法国威立雅公司和通用水务集团,世界第一大啤酒生产商美国AB公司,花旗和汇丰等国际知名银行,欧莱雅和雅芳等知名化妆品生产商,沃尔玛、家乐福和麦德龙等零售业巨头,都先后在我国实施了并购活动。

外资并购的模式也在随着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创新。以往的外资并购不外乎是采取协议收购、向外资定向增发B股、收购上市公司母公司、与中方共同成立合资公司而后收购上市公司核心资产四种模式,而近年来,资产收购市场更多的是通过拍卖方式竞买上市公司股权、通过要约收购H股等方式取得企业控制权。另外,随着我国政策的逐步放宽,国外跨国公司还可能采取从资产管理公司接受股权、从债权人手中接受债券然后转化为股权、以融资方式参与管理者收购等方式并购我国企业,并进一步获得控股权。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外资并购已经不再单纯地出于财务投资的目的,而是更多地想获得企业发展的控制权,而并购的目标也大多定位于某产业的龙头企业,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其自身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和领导权。而实现这一目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摧毁中国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使其失去核心竞争力。

据中国国家发改委的一份报告显示,外资企业并购我国企业后,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摧毁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一是获得被并购企业的关键技术。例如,锦西化机在被西门子并购时,西门子轻易拿走了该厂的透平机械核心技术;舍弗勒公司迫使西北轴承退出合资公司,将合资公司变成其独资公司后,还留下了西北轴承长期的产品设计图纸、NXZ品牌、铁道部颁发的生产资质等。(也就是说,我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在并购中不断地流失。)二是限制被并购企业的研发活动。我国企业被外资控股并购后,外商大都取消原有企业的研发机构,减少研发费用,限制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有资料表明,我国“三资企业”的平均研发费用仅占销售收入的,其中合资企业为,外资企业为。

无论是获取被并购企业的核心技术,还是限制其研发活动,都可能使我国的国内企业丧失自主研发能力,外资则可以利用其技术优势占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将中国企业牢牢地固定在其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下端,既没有知识产权,也没有核心技术,最终沦为跨国公司的附属品。

发达国家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从政策层面也制定了诸多限制与封锁技术的障碍。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从新中国建立以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就一直实施严格的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最早可以追溯到1949年,这60多年来,虽有调整,但本质未变,一些涉及军事科技或者较为敏感的技术都被设定了极其严格的限制,它在保持经济增长和安全防范上的考虑一直超过其对经济利益的考虑。

近些年,美国国会多个委员会就中国试图获取美国的敏感科技问题举行了听证会,美国商务部也于2006年7月曾提出加强对华出口管制,涉及的商品从飞机部件、机床到医用化学品,从微处理器到音乐设备,不一而足,并在美国政府原来的出口限制清单上增加了新的项目,其中包括强力雷达、高效能计算机和可以用于反坦克武器升级的贫铀等。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中国提前感觉到了“市场换技术”带来的潜在威胁,因此,摆脱发达国家设定的“技术陷阱”已是迫在眉睫。认清跨国企业对中国技术转移的真正目的是我们制定下一步应对政策的首要前提。

在现阶段,完全摒弃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时宜的,但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后发优势对现阶段的中国来说还是可取的,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战略才能摆脱依靠技术转移的困境,笔者认为,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创新,是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实现自主性发展的历史性选择,是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从利用比较优势到依靠自主创新的转变,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些非常简单的理念上,那就是大国发展之路。要实现科学技术的追赶与超越,只有积极推行自主创新的战略。中国要想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的工业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发达国家在政治及经济领域的压迫与剥削,实现“自救图强”的长远目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