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突破“碳封锁”(1)

自救图强: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崛起 作者:王俊峰


随着全世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化石燃料使用的增加,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大气中快速增加的温室气体含量引发了温室效应,地球温度上升导致了全球环境的改变。这种人为造成的环境变化对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生物濒临灭绝。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也通过连锁反应增加了人类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因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事关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9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本次经济危机后,很多国家都将经济重振计划的重点放在低碳、绿色经济上。

然而,各国对于低碳、绿色产业兴趣的增加,或曰产业策略上的转变,不仅仅反映了各国对于环境问题一如既往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蕴涵了更加深刻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肇始于华尔街的经济危机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元气大伤,而低碳、绿色经济不但是这些国家重新提振本国经济发展的新型引擎,同时也可当作遏制发展中国家崛起和发展的有力武器。

如今华尔街刚刚从阵痛中平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便迫不及待地高举低碳、绿色大旗,利用、歪曲国际社会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打压,企图掀起一场在环保的华丽外衣下隐藏的经济战争。下面将就中国在后危机时代所遭遇的新型封锁——碳封锁——进行介绍,并试图在这场大国之间的残酷竞争中寻求突围的路径。

碳货币——世界新规则

碳货币一说缘起于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成熟,而碳交易市场的兴起则应归因于《京都议定书》中对发达国家所规定的关于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

为了改善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环境恶化,将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而《京都议定书》则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大会(1997年)上得以通过的,因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故有此称。

《京都议定书》中对发达国家的排放任务做出了规定:至2010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应比1990年减少,发展中国家则不承担减排义务。同时,为了促进、激励发达国家完成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允许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因此,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各发达国家在履行减排义务的同时,也在致力于发展碳交易市场。

碳交易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渐趋成熟,参与国地理范围不断扩展、市场结构多层次深化、财务结构日益复杂、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2007年碳交易量从2006年的16亿吨跃升到27亿吨,上升;成交额的增长更为迅速,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达400亿欧元,比2006年的220亿欧元上升了,仅2008年上半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值甚至就与2007年全年持平。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 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