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突破“碳封锁”(2)

自救图强: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崛起 作者:王俊峰


在全球有形商品贸易体系之外,《京都议定书》确立了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以碳信用为标的的无形商品贸易体系,在其设定的三种交易机制下,碳交易风生水起。它用联合履行(JI)和国际排放贸易(IET)的双重机制打通发达国家之间的碳交易市场,用清洁发展机制(CDM)连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碳交易管道,而这样一张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版图的核心正是基于现代国际组织而产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油价商品——碳信用。

在碳交易市场中,发达国家通过发达国家间的碳排放权交易,以及在“清洁发展机制”下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获得碳排放权,并在交易市场上对其进行买卖。由于发达国家对这个市场空前热情的参与,碳排放权也已成为颇具交易价值的金融资产,其金融属性日益凸显。在金融危机后,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潜力极为惊人,因此作为碳交易的计价和结算货币的国家货币则极有可能成为世界货币,我们称这种用来计价和结算碳信用的货币为“碳货币”。根据事实我们可以看出,碳货币正在形成之中,并且碳货币的产生在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通常要遵循从计价货币到储备货币再到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工业革命后,蒸汽机时代到来,而蒸汽机的动力来源——煤炭,必然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大宗产品。很大程度上,工业革命之所以从英国发端并蓬勃发展,是因为其丰富的煤炭储藏量,由此所带来的能源控制力,对于推动和巩固英镑的关键货币地位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样的道理,内燃机革命又掀起了“石油革命”,而美元则顺势取代英镑成为新的世界货币。

“煤炭—英镑”和“石油—美元”的崛起展示了一条简单而又明晰的货币地位演化之路。循此规律,在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目标模式的未来,伴随着能源清洁技术的突进,新的能源崛起将超越以往单一能源主导的旧模式,而代之以一系列以低碳为特征的新能源组合和新能源利用模式的协同崛起。新的能源贸易——碳信用交易,正是连接新能源组合和新能源利用模式的核心。

我们有理由设想一下,在未来货币体系演变中,与碳交易的捆绑程度,将成为主权货币或者区域货币脱颖而出成为世界货币或关键货币的重要条件,而捆绑的起点仍是标价权,我们称之为“碳交易—关键货币”霸权。

突破“碳货币”封锁

在我国提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后,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通过在金融危机后我国先后与韩国、中国香港地区、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签署的六笔总额为6 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中,可以看出中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项工程上的决心和效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口碑和实力都与日俱增,尤其是在中国的周边地区,人民币已经在国际贸易中担任起结算货币的角色。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打破现有货币格局的不稳定状态,使国际货币体系朝着更为多元、合理、稳定的方向前进。然而这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则是他们将要面对的、对于已有货币体系所形成的来自中国的严峻挑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