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36计之7借个孩子去旅行(2)

不是孩子的问题 作者:孙云晓


我们经常是带着孩子的伙伴、亲戚朋友的孩子,大大小小的孩子一起玩。创造一个让大小孩子在一起交流的条件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家酷爱旅行,双休日、长假、寒暑假,大部分都在旅行,光日本就去了好多次,因此从我女儿的小学高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阶段,我们就经常采取这种方式,我觉得是值得借鉴的。

比方说有一年,我女儿因为是个女孩子嘛,我就想借个男孩子。而且我女儿不太喜欢运动,我就找一个喜欢运动的男孩子。于是约了朋友一家,一起走三峡。

小伙子比我女儿高一个年级,黑黑的,瘦瘦的,很有毅力,对我女儿影响很大。我觉得这种旅行事前要先作准备,可以让孩子先查阅很多资料,这样一路上可以谈与景点相关的历史人文知识,感觉非常有意思。

在三峡途中,由于三天都在坐船,基本不下船,所以这个时候只有聊天,也上不了网。特别是晚上坐在甲板上,仰望星空、谈古论今,想想古代有多少杰出的人物,李白、杜甫、苏东坡,包括政治人物毛泽东,很多人都从这条江上走过,孩子非常激动,很难忘。我们后来到了重庆,下船后,参观一些遗迹,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

在外面这些天里,我女儿只有一个同龄人,而且是个男同学,这样给了她一个新的视角,她可以看到一个男孩子的生活,一种非常阳刚、非常顽强的生活状态。所以我们家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全家一块儿去旅行,找一些她所喜欢的同学,一块儿出行。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的教育者应该特别小心。从孩子心理发展来看,10岁以前,是对父母崇拜的年龄,这个时候觉得父母都是英雄,父母肯定是见多识广,孩子一般都非常崇拜父母。但是,10岁以后的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和尊重。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孩子会比较逆反,不容易和大人说到一块儿去。有很多父母跟我谈他们的烦恼,就是跟孩子没话,你有千言万语但孩子根本不听,而且特别容易逆反。

我有个好朋友是著名的作家肖复兴,他儿子叫肖铁,也很有写作才能。

肖铁写过这么一段:放学回家背着书包进屋去了,心里很烦闷,因为中学生活压力很大。听到隔壁房间有人在走动,就预感到他又会来唠叨学习问题了。果然父亲就过来了,怎么了小铁?赶快学习,别磨蹭时间。我就把书包往椅子上“啪”地一摔,学什么学?我不愿意学,我不想学了!

其实小铁后来自己说,其实当时完全知道回家当然得写作业,当然得复习功课,但是就烦父亲在一边唠叨,你过来唠叨我就想摔东西。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容易逆反,这个时候教育非常不容易,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关系好教育才能好,关系不好教育一定失败。那么怎么样理解关系好呢?你得理解他成长的需求、独立的需要,这个要特别给予理解,比如孩子大了就有了开阔眼界的需要、交往的需要、体验的需要。如果父母能采用“借个孩子去旅行”的方法,有些矛盾就变得比较好解决了。

36计之8三代人的互动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

关于独时代的独生子女教育,前面着重讲了同伴的交往,有星星河快乐家园、星星河快乐农庄、一日营、民宿、易子而教,还有借个孩子去旅行,这都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一计,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三代人互动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

其实我认为这方面的教育在中国开展得并不好。

如果给孩子布置一道作业,请写出你们家的父母双方五代人的姓名职业。这样一道题目,不要说布置给我们孩子,布置给我们家长自己,也不一定能好好做得出来。

中国人有个习惯,认为直接叫长辈的名字是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很多时候你根本不知道爷爷叫什么名字,爷爷的爷爷那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了,什么职业也不清楚,好多事都不知道。

五代差不多是100年了,如果能了解100年的家族历史,就等于了解了百年社会史,那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所以我建议在节假日让孩子做这个作业,我们父母甚至可以帮孩子完成这个作业。

有一年回我老家,给我女儿看了一样东西,女儿很震惊。那是一本很厚的孙氏家谱,是由老家的族谱委员会经常修订的。家谱上有70多代,上面还有我们一家三口的名字,看到这样的一本家谱,会给人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说得形象一点,我觉得这可以叫做亲情树。

与孩子一起种一棵亲情树,可以让孩子知道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其家族历史都是源远流长的,都是一本值得特别品味的书。

在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词会频繁出现,那就是“隔代教育”。我给大家提供一个研究数据,隔代人隔代教育成功率不超过30%,就是说大约只有30%左右的祖辈,有经验、有能力教育好孩子。很多祖辈不大会教育孩子,容易溺爱孩子,分不清宠爱和溺爱的区别。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孩子往老人那儿一塞就完事,你们帮我带着,我很忙。这样对孩子是非常不利的,后面我们讲早期教育的时候还会专门讲到这个问题。

父母的责任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如果父母在孩子早期没有尽到责任,没有跟孩子建立起亲密的感情,会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是非常值得家长注意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