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 全能银行,“交叉销售”的双刃剑(4)

金融长尾战略 作者:杜丽虹


延到另一个业务,而不同业务间风险的串联最终放大了单一业务的冲击,结果,投资银行部、资产管理部和财富管理部出现全面损失。

1.4.1.3 过度混业,负效应>正收益

总之,对协同效应的过分强调,使混业经营的负效应远超正收益。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UBS当年就确认了156亿瑞士法郎的信贷损失,导致集团整体亏损43.8亿瑞士法郎,2008年上半年合计亏损119亿瑞士法郎,公司的净资产回报率(ROE)更是降至-85.7%水平,资本金被严重侵蚀,一级资本充足率一度下降到8%以下,如图1-16和图1-17所示。

图1-16 UBS在次贷危机中的每股收益

资料来源:UBS 2008三季度报告

图1-17 UBS的资本充足率变化

为了弥补快速减少的资本金,2007年年底,UBS把2007年的现金分红计划改为股票红利,2008年5月,发行了130亿瑞士法郎的可转债,6月又进行了一次股权融资156亿瑞士法郎,使总股本增加了40%多。但这些还不够,为了彻底从次贷资产以及ARS等衍生品的阴影中走出来,2008年10月,UBS同瑞士央行(Swiss National Bank)达成协议,将当时无法流动的600亿美元证券和其他“有毒资产”从UBS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去,划入一个独立的基金实体,UBS为该基金提供60亿美元的资本金,瑞士央行为其提供540亿美元的无追索权贷款,同时UBS向瑞士联邦政府发行60亿瑞士法郎的强制可转换债券,年息12.5%。

资本的损失、长期客户的流失,这些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每年几十亿瑞士法郎的经营协同收益。

1.4.1.4 解构交叉销售风险

从瑞士银行的案例中我们看到,财富管理部门与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部门的合作,虽然碰撞出很多创新的火花,但风险产品的杠杆也通过客户服务部门的广阔平台被进一步放大,集团整体的风险敞口因此扩大,潜在的风险超过了协同的收益。

识别风险源

回溯次贷危机中UBS内部风险蔓延的路径不难发现,危机的发源地是投资银行部。传统的投资银行主要从事发行承销、证券经纪等业务,作为中间商投资银行的上述业务几乎不承担风险,也不会成为风险的发源地。但在过去几年中,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UBS投资银行业务部门已开始由承销、并购、重组等传统投资银行业务渗透到资本市场业务:2004年,UBS收购了知名证券公司Charles Schwab的资本市场部门,从而成为NASDAQ市场上的主要交易商;2005年,集团又把财富管理部门的市政债业务转移到投资银行部,从而可以直接从事市政债券交易;2006年,UBS收购了ABN ARMO的期货期权业务;2006年,UBS在美国、日本、欧洲成立地产金融部门,并加强了向客户提供杠杆融资的能力 截至2007年年底,UBS在股票的二级交易市场上,以14.3%的全球份额位居第一,在亚洲和泛欧洲的市场份额均为第一,在美国为第四,在拉美为第二,在债券、期货等市场上也成为主要的交易商。交易资产的增长推动了整个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到2006年,投资银行业务部仅有15%的收益来自于传统的承销、并购等业务,其余85%都来自于交易收益,如图1-18所示。

图1-18 UBS投资银行部的收益结构(2006)

转型资本市场交易的投资银行部集中了UBS集团三分之二的风险资产、90%以上的市场风险,占用了集团50%以上的资本金,图1-19显示了UBS各业务部门的风险资产贡献,图1-20为UBS各业务部门的资本需求。

图1-19 UBS各业务部门的风险资产贡献(2008Q2)

图1-20 UBS各业务部门的资本需求(2008Q2)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