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磨合中的中美关系(2)

救市博弈:解读金融海啸三部曲 作者:王俊峰


1999年4月6—14日,朱镕基总理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15年来首次访美。访问期间,朱镕基总理和克林顿总统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发表了联合声明。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在北京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从而为中国入世扫清了最大障碍。

2000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从而使这项由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法案正式成为美国法律。

2001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这项命令于200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2005年8月,中美正式启动中美战略对话机制,中美将通过这个机制在政治层面进行深入的沟通和对话。(以上资料来自中国新闻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逐渐进入西方国家的视野。中国国力的增强代表着一个国家价值和实力的提升,这是美国越来越尊重中国、看重中国市场的原因,也是美国越来越挑剔中国、防范中国的原因。

对于中国的态度,在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有一种颇具历史传统的观点,即“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支持者坚信中国的强大和崛起会对美国安全,甚至世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其逻辑不过是“经济强大—军事扩张—中国霸权”。“中国威胁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从“黄祸论”到“中国威胁论”,尽管措辞有所变化,但本质并无不同,其覆盖范围也从军事领域拓展到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2009年3月,在中国公布2009年的军事预算(702亿4000万美元)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即发表讲话,认为“中国强劲的经济为军备建设提供了助力,其海军和空军力量的提升似乎是针对美国”,“美国因此需要和韩国、日本、澳洲、纽西兰(新西兰)等盟友或伙伴携手,找出一种(与中国)合作方式,以免错估了形势”。(资料来源:华尔街日报)

“中国威胁论”披着关心世界安全的华丽外衣,实际上则是美国在为自身霸主地位的动摇感到焦虑。在冷战思维的操控下,中国被视为假想敌,中美之间的矛盾也被无限放大,并试图将这种中国与美国的所谓对立拓展到世界范围。中国威胁论与其说是一种偏见,毋宁说是一种策略。如果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国家的话,也就是说,在国际层次上以宏观的视角观察,就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之中,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能够管理中国、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世界国家。这种国际环境更适合“文明版”的适者生存法则,每个国家在处理与别国的关系时,往往会根据自身的利益,以及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来决定是以友好还是以强硬的态度来对待对方,以期能在国际舞台中拥有更多的权利,为本国的生存和发展谋取更多的利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