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磨合中的中美关系(3)

救市博弈:解读金融海啸三部曲 作者:王俊峰


在过去的30年中,中美关系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不少考验。在评价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时,很多人喜欢用“在曲折中前进”来描述,这是因为相比较从无到有,尽管中美关系有了很大进展,但纵观全局,自中美邦交正常化开始,两国的关系就显得异常复杂,并非总是处于一种能够让人放心的稳定状态。但不管怎样,在经济层面,中美两国已逐渐演变成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具有高度互补性,这是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随着中国的崛起,尤其是中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的表现,美国对于中国的态度也显得更加暧昧。一方面美国希望利用中国力量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进行支持,另一方面,美国也惧怕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会危及其在世界舞台上的统治地位。

也许我们把国家比作“经济人”更为恰当,国家行为往往集合了首脑和智囊团的智慧,因此他们所具有的“理性”和“趋利避害”的特征更为明显,国与国之间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转变也具有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意义。但万变不离其宗,国家间关系的冷热转换,总是伴随着双方力量对比的改变和国际环境的调整。当美国需要中国的时候,中国是一个必须担当更多责任的大国;当中国的发展损害到美国的经济利益时,就是抛出“中国威胁论”时候了。

自现代国家制度建立以来,各国间的关系发展至今已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外交行为也逐渐制度化和专业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每一个国家在政治或经济交往中,都希望借着某次会谈或某个合约的签订为本国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或政治空间,同时也为下一次博弈做更周密的筹划。在对待中国问题时,美国显得异常敏感,中国的风吹草动总能引发美国的议论和过分关注,并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进行指责和挑剔。这种不厌其烦的频繁指责和抗议,看似毫无必要,却是美国外交政策惯用的手段。中美关系的现实主义色彩不能掩盖与对方保持长久战略合作关系为双方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对于中国来说,除了埋头发展经济以提升“议价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适应这种大国间的交往方式和技巧,甚至可以运用外交“手腕”,像美国一样因时、因势地适当调整双边关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