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哥本哈根僵局(1)

救市博弈:解读金融海啸三部曲 作者:王俊峰


谈到气候问题,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人类面临的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予以解决,这是各国基于科学认知的大势所趋。然而当遇到具体实施方案商定时,各国又会迅速分化为若干阵营,在排放量、气温、责任等问题上进行似乎永无休止的争执和激烈谈判。如本书第五章叙述的一样,气候问题总能通过各种形式转化为不同国家之间对于产业发展空间、国际政治领导权,以及利益的争夺。《京都议定书》中的减排协议将于2012年期满,因此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对于全球减排行动的承续起着关键作用。2012年以前,各国政要需要坐下来,对下一个阶段的减排任务进行商讨和确定。

经过2007年巴厘岛会议中各个国家的激烈交锋,大会制定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巴厘路线图,为《京都议定书》的后续事宜敲定了时间表。在这份路线图中,规定2009年前要对气候问题的应对安排问题举行新的谈判并达成协议。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2009年挟着金融危机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来到我们的面前。

从目前来看,各国在气候问题上的主要分歧,集中于对减排义务的安排与分配,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上的承诺,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兑现承诺后能否及时采取缓解全球环境恶化的行动等方面。尤其是减排问题,美国、欧盟、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内部都有不同意见。各国都希望将本国的减排任务定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但到底减排多少才是合理的,每个国家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现在,经济危机的阴霾尚未散去,低迷的经济让他们难以说服失业的民众将足够多的资金转移到环保领域。

此前,日本曾宣布2020年的减排目标为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15%。对此国际社会感到非常失望,认为日本未能履行其应该承担的减排责任,这种较低的减排指标反映了日本对全球气候问题的消极态度。此外,就发达国家内部而言,对发展中国家就气候问题的援助资金方案也难以顺利达成统一。欧盟内部在2009年10月21日举行的欧盟成员国环境部长会议可以说是为哥本哈根会议做准备的一次通气会,但在这次会议中,欧盟各国也未能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援助方案达成一致。

再将目光投向美国。美国对于《京都议定书》的不合作态度也使得哥本哈根会议有陷入僵局的危险。早期小布什曾做出悍然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惊人之举。如今奥巴马虽然对《京都议定书》的态度有所缓和,但由于他正为国内的医疗改革方案忙得焦头烂额,对于气候问题似乎无暇关注。甚至有消息称,奥巴马或许有可能缺席哥本哈根会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