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守有为者,身处逆境人格也会飘香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听国学大师讲人生智慧 作者:逸儒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当今社会,金钱至上,传统道德的准绳已经命如悬丝,失去了它的依赖基础,南怀瑾在《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强调“80后”为主的青少年要有特立独行和“确然而不可拔”的精神。现在的社会呼唤新的文化机运,使年轻的一代走上安定的道路。年轻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和幻想,尤其青少年阶段,幻想虽然占有青春大部分的时间,但并不是浪费,在幻想的指引下丰富学识,青年人要在思想和行为上学成有守有为的素养。

道家的庄子就是个充满梦想的人,一觉醒来竟看不清现实与梦境。他生前做过宋国漆园的小官,看破之后就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甘愿过着清贫的日子,他隐居陋巷,自编草鞋,有时甚至要借米充饥。但当楚威王请他担任楚相之职时,他却不愿接受束缚,宁愿做一只在泥水中打滚的乌龟。

对于道家的行为有守,孔子曾经说:“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所以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还是主张要有守有为,身处逆境之中要保持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胸怀,同时始终不会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千百年来,苏轼以其旷达洒脱的气度影响后人,得到了无数文人志士的仰慕,以致有大臣在神宗皇帝面前将苏轼与诗仙李白作比较时,神宗会说道:“李白有苏轼之才,却没有苏轼之学。”

苏轼,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少年得志,与弟弟同榜考为进士,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但苏轼不断卷入新旧党争,仕途起伏不定。他先是被小人陷害,身为知州却锒铛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过了几年漂泊不定的生活。6年后旧党得势,苏轼又奉诏进京,短短20多天内,连升数级,几乎要成为宰相。但哲宗掌权之后,新党又得意起来,苏轼又被发往广东、海南等地,官越来越小,属地也越来越远。直到66岁时遇到大赦,却死在北归的路上。苏轼的一生遭遇了太多的政治风雨,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但他的一生始终是乐观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

后人之所以认为苏轼伟大,是因为他的一生有守有为,演绎了中国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生命智慧。他一生几次遭受打击,贬官蛮荒10多年,但他却“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更以自嘲的口吻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儋州更是他的伤心之地,他任官卑微,收入很少,年过花甲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每天只能吃“薯芋”度日,在贫困之中,他的幼子夭亡,善解人意的爱妾也病死在岛上,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最为灰色的余年。亲友们都担心他年岁已大,回乡无望,而他不以为意地唱道:“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受到政治冲击,他的元配、续配和爱妾都先他而去,而兄弟二人与他同受迫害,长年不见,所以会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叹。

苏轼的佛禅之理造诣很高,他对人生的本质看得极为透彻,我们可以在他的诗文中读到那种人生如梦的旋律,如“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等。但苏轼并非悲观,他是热爱人生的诗人,富有生活情趣,生活丰富多彩,他在烹饪饮食、医药保健、种花养鱼等方面都有心得,而且自得其乐。被贬黄州时,苏轼收入微薄,为了避免入不敷出,他就把月薪等分为三十串悬于屋梁之上,日取一串以作家用,若有当日节余,则放进竹筒“存钱罐”作为他日待客开支;苏轼是一个著名的美食家,他“嘴馋”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他烹调发明的“东坡肘子”、“东坡饼”等美食至今仍是中国传统菜谱里的美食……透过这些大大小小的生活细节,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真实性情。

正因如此,苏轼赢得了世人的深深喜爱,尽管他的诗文在当时被列为“禁书”,但有大批学子冒险传抄、诵读;尽管他被贬到被人们视为天涯海角的岛屿上,仍有人不远万里前去探望、拜师。在死后的70年里,他又不断获封,谥曰“文忠”,又特赠太师。

苏轼既进取而又不激进,既超脱而又不悲观,他有为之时百折不挠,积极奋进,他守时又不失平静: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由于他能以一种诗意的态度审视人生,所以身处逆境人格也会飘香,他的一生,既是面对现实的也是超脱现实的。比如他诙谐的夫子自述:“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有守有为要从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做起。佛经故事说,舍卫国有一名清洁工,每天负责打扫街道,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但她的衣服总是落满尘土,受到人们的轻视,人们见到她总是掩鼻而过。有一天,佛陀叫清洁工来听佛法,劝她精进。人们听说后都加以反对:“佛啊,你不是教育人们要清洁吗?现在为什么要叫一个肮脏的人来听讲呢?”佛陀很平静地说:“我看不到她的脏。她辛苦地保持这里的清洁,为人们做着好事,而且她本人谦卑勤奋,认真负责,我为什么不让她来?”

后来,清洁工沐浴更衣,焕然一新地前来听讲。佛陀教育众人说:“有的人外表看似清洁,但是骄傲无礼,内心污浊。而这名清洁工干的是脏活,心灵却是纯净,你们应当尊重她啊!因为外表的脏容易清洗,而内心的脏却难以改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