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点亮一支蜡烛胜过诅咒黑暗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听国学大师讲人生智慧 作者:逸儒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

最怕不是良驹,何愁没有伯乐。这是南怀瑾对上面两句话的总结。他说,有的人天天抱怨怀才不遇,没有人重用自己的才能,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这些人却很少反省自己究竟是不是千里马。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假如你真的是千里马,那就不要老是躺在那里等草料,你拿出了脚力人家才能看得出来。

对于当前年轻人的不满情绪,房地产大亨任志强曾经说过,80后是最可悲的一代,他们只将眼光盯在中国政治与社会制度的缺陷上,只会对这些问题与缺陷表达出无限的抱怨,却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或改革这些缺陷,最终结果必然是丧失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最终只能发出幸福指数不高的感叹。虽然他的言论时常有点偏颇,但这番话还是比较中肯的。

清朝文学家彭端淑写了一篇《为学一首示子侄》,他以一则故事奉劝子辈不要只说不做,荒废学业。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而另一个富有。某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富和尚很不屑地回答说:“南海路途遥远,你凭着什么去啊?”穷和尚回答:“只要有喝水的瓶子和吃饭的饭钵就够了。”富和尚摇头说:“算了吧,我这些年来一直想租条船顺长江而往下,现在也还是在计划中。你就不要瞎折腾了。”穷和尚虽然身无分文,但他不怕路途遥远,几年后就从南海返回寺庙。他将此事和富和尚说了,后者不禁面露愧色。

蜀之边境距离南海有几千里之远,但穷和尚却靠着吃饭喝水的家伙打了个来回,而富和尚却只知道途中险阻,道路遥远,只是口头上抱怨下罢了,从不付诸行动,结果只能是望“南海”兴叹。

人生青少年之时,往往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多了几分抱怨,少了几分干劲,时光在不满、不作为中度过。但喋喋不休能改变现实吗?真正有所作为的人,从来不是夸大困难,而是埋头苦干。一位职业咨询师发现,失业者普遍存在抱怨情绪:要么上司不会用人,要么环境不好,要么同事太斤斤计较,却从不想改进自己的能力和行为。10个失业者中至少有9位对过去的上司和同事心存不满,而几乎没人反思自己的能力差别。

小李半年内已经连续更换了三次工作,无奈之下去求助职业咨询师。他一见咨询师就开始抱怨:“第一个公司的经理太挑剔,脾气也不好,动不动就冲下属发火,真让人受不了。我才不愿意成天看他那张紧绷的脸呢,不过办公室的同事还是不错的。”小李不免有些遗憾。“那第二家呢?”职业咨询师问道。

“那个部门的人活跃得过头了,我实在受不了他们太大的笑声,只好一走了之 。”小李一脸愤愤之色。“第三家又是什么原因?”小李叹了口气说:“第三家倒是比较安静,就是让人感觉太过冷漠,我上了一星期的班居然没人主动和我说过话。”咨询师说:“我明白了,你的问题很好解决。你要明白,环境不会主动适应你的。你要适应他人,而不是置身群外。”任何一个公司,都可能有苛刻的老板或难以相处的同事,抱怨无济于事,只能融入环境,适应公司的文化氛围,从而让个人的才能和情绪达到最好的状态。

一味地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好,会让人逐步失去责任感和行动力,只找有利于自己失败的借口,而不去设法解决问题,改变现状,人生的路怎么不会越走越窄呢?

在工作中,做好本职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上司给你多派了些任务,而恰恰是你力所能及之事,何不能者多劳,表现出超出常人的地方?对于额外而适度的工作时,抱怨只会让人不快,而不会让老板把工作取消,除非你不怕和老板翻脸。试着努力把它做好,这是体现你能力的时候,也是展示你肚量的机会。就像戴尔·卡耐基所说:“与其抱怨别人不重视你,不如好好反省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位女施主向秀峰禅师诉说自己的工作太辛苦,领导施加的压力太大,而同事又互相扯皮,与其这样痛苦不堪,不如出家算了,以后就不用面对这些工作上的麻烦了。秀峰禅师听她抱怨完了后反问她:生活就是修行,何必非要出家?你现在不想工作了就想出家,哪天你如果又不想出家了,那要怎么办?

女施主沉默不语,不知如何作答。秀峰禅师于是开导说:“如果生活中的烦事你都应付不了,你就确定出家可以应付得了吗?出家也有清规,也要作业。你的职责就是为公司服务,如果你能明白上司的烦恼,你就知道如何处理现在的难题了。生活也是修行,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应尽的任务也是一种修行。不要一味地抱怨,只要做好本职工作这就是入世不动心的修行。”女施主听后,面现喜色,道谢而去。

人的抱怨可能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但更多的却是无意中为自己找的借口。爱抱怨的人会潜意识中说服自己相信失败并非由于自己不够优秀,他人的成功只是运气较好。在感到不如意的时候,首先不要抱怨别人的不对,抱怨世道的不公,更不要去逃避现实,而是要积极行动起来,解决遇到的难题。真正的智慧不应体现在嘴上,而要表现在行动中。就像歌德说的:“采取一个改变命运的实际行动,比一千个苦恼一万个牢骚都顶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