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苦的证悟(1)

心的依止 作者:(美)艾雅·凯玛


十二缘起(paticcasamuppada)是起于无明(avijja),接着是行(sankhara)、识、名色、六人、受、爱、取、有、生、老、最后是死。出生也就意味着趋向死亡。在这过程当中,只有一点是有办法脱离的,那就是在受和爱之间,这称为世间(lokiya)缘起。

佛陀也教导我们出世(lokuttara)的因果法则。它是从苦开始,我们要有自觉和内在的智慧,了解到人间的苦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如实照见苦,换句话说,这也就是我们心灵旅程的开始。除非我们了解且见到了苦,否则我们就没有理由来修行。假如我们不对这普遍存在的苦有所体认的话,就不会想要脱离它的枷锁。

当我们真正地体验到苦时,就不会以人间的方式来寻找出路。我们不会去追求更多的财富,不会去追求更多的知识,或者是更多的朋友。当我们了解苦是一种无法脱离的生存状态时,就不会因苦而忧郁了。就像我们知道闪电和打雷是很自然的事——有闪电、打雷和下雨,农作物才会生长——所以我们不会去排斥它。同样地,苦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没有了它,那就不会是人的生活方式,因为没有生、没有老、没有死。我们能了解这样的道理,就不会抗拒它。一旦我们能接受苦,就比较不会觉得苦。抗拒心会执著于抛弃这个苦,这样反而会使关系变得紧张。

当了解了苦,也许我们有幸能听闻到佛法,这是因为我们的善业。有许许多多的人没有机缘接触到佛法。他们或许是生在一个有佛法的地方,但是他们没有机会听到佛法。还有许多人并不想学习佛法,因为他们仍旧以错误的方式在人世中寻求逃避。仅仅是了解这世界的真相,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我们还是需要善业来听闻佛法。假如有这机缘的话,那么我们的信心就会生起。

信仰是建基在信任之上。没有了这些,解脱道是不会为我们而开放的。我们能够信任,就会像小孩牵着大人的手过马路一样。小孩信任大人会看左右来车,不会产生意外。小孩并没有能力来判断过马路时是否安全,所以他会信任比较有经验的人。

和佛陀相比,我们就像小孩一样。假如我们有着小孩般的天真无知,就可以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托付给教法和修行,握着佛法的手,接受它的引导。当我们不再需要判断和选择的时候,生活和修行就会变得很简单。“我应该去别的地方,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去思量所有的可能性,并不会让我们修得好或是能去除苦。对佛法的信任能帮助我们让心灵更稳定。我们应该自己试试看这是不是正确的离苦的路。假如不去尝试的话,就永远都不会知道。

假如我们一直认为苦是一种灾难的话,那么心中就永远不会有足够的空间来产生信任。我们的心中会充满忧虑和痛苦,而且会想办法忘记自己所承受的业果的苦。承受自己的果报是人类的本质。

对于苦的理解必须坚定,才能对于我们还没有经验到的佛法产生信心。这样的信心能够产生喜悦,没有这份喜悦,解脱之道就会变成沉重的负担。这对精神生活而言非常重要,不要把喜悦误解为玩乐、狂欢或热情。喜悦是一种轻松和愉悦的感觉,知道我们已经找到超越苦的方式。有时候人们误以为要成为圣人就必须愁眉苦脸。可是传说佛陀从没哭过,而且通常被形容为微笑的。所谓的“圣”并不是指悲伤,而是指“完整”。没有了喜悦,就没有完整。内在的喜悦总是能够确信这条道路是无悔的,修行是有成果的,行为是适当的。

我们应该用喜悦的心来打坐。这样整个禅定经验就会充满了愉悦。它能让我们感到宁静,因为我们不再需要寻找外在的满足,只需往内求就行了。不必要去什么地方,也不必要去做什么事,一切都在心中具足。这样的宁静让人感觉适得其所。它能创造心灵的轻安,而且会消除疑心(vicikiccha)。

宁静有助于专注的生起。而假如我们能正确地了解苦的话,它也能帮助我们专注我们的心。我们不应该否定它,把它当做是生命不应该有的东西,或者是责怪别人。正定能让心灵舒展。有限的、困顿的、染污的心,不可能捕捉得到佛法的深髓。它可能探知有些不平常的东西,但是无法深入。只有定心才有可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