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读(2)

劝学书 作者:(日)福泽谕吉


第一章 少年福泽谕吉和中国

第一节 童年的生活体验

1835年1月10日,福泽谕吉出生在大阪一个下级武士家庭,他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父亲福泽百助是中津藩的下士,待遇是13石一人扶持。在大阪的日常工作是与被称为藏元的商人接洽,在合适的时机把从中津藩运送来的大米销售出去。另外在中津藩财政面临周转困难的时候,还要找称为挂屋的金融商人借款。由于工作出色,自1821年被派到大阪后,一直居住在大阪。福泽百助虽然经常和大阪的富商巨贾们交往,但因为曾师从丰后日出藩的儒学者帆足万里学习儒学,内心常以汉儒学者自居。据《福翁自传》记载,百助听说福泽谕吉的哥哥姐姐跟随老师学习乘法口诀,认为武士的孩子不应该学这种无聊的东西,于是从老师那里把自己的孩子们领了回来。

当福泽谕吉出生之时,恰好百助终于买到求购已久的中国书《上谕条例》64册。双喜临门高兴之余,取《上谕条例》中的“谕”字,加上日本人多用祝福孩子健康吉祥的“吉”字,给自己新出生的孩子命名为“谕吉”。

但是当1836年6月,福泽谕吉刚刚一岁半的时候,百助突发脑溢血亡故。于是在处理完丧事之后,其母不得已带着五个孩子回到了位于九州的中津藩老家居住。福泽的哥哥姐姐们从小在大都市大阪长大,回到家乡之后还保留着大阪的衣着、发型和口音,这些都与周围的人们不同,于是渐渐地周围的孩子们都疏远了他们。虽然舅舅等亲戚就住在福泽家的附近,

但是福泽在《自传》里却几乎没有提及亲戚们之间的互助亲情。

《自传》中提到“母教不严而家风正”,并自豪地详细叙述了幼年时自己心灵手巧,通过帮别人裱糊拉窗、修钉木屐、修补房屋、加工刀剑等副业赚钱补贴家用等事情。在叙述这些辛苦的生活场景时,福泽的语调比较沉重,而且回忆中几乎没有与幼年伙伴互相嬉戏游玩的场景。这与后来在大阪求学时生动活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极强的动手能力、幼年时的艰辛磨难对福泽的影响很大,他日后在《劝学书》中反复强调“一身独立,才能一国独立”的思想,其背后是有着这样的幼年经历作为基础的。

在当时的日本社会,福泽谕吉作为家里的次子,是不能继承家业的,因此长大后可能生计无着。这件事也曾令其父百般困扰,甚至于想把他送到寺庙中做和尚。但是另一方面,正因为是次子,反而没有继承家业的压力,可以自由自在地游戏玩耍。《自传》当中曾记述其兄三之助询问他今后的志向,福泽答说“我总想将来成为日本最大的富翁,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而当福泽谕吉反问其兄时,三之助却非常严肃地回答说“终身谨守孝悌忠信”。严肃认真的长兄和自由任性的次子之间的差异跃然纸上。

童年时的福泽谕吉不光心灵手巧会做各种家务、手工,有时也恶作剧。他曾经用脚踩写着神佛名字的神符,甚至用石头偷换神社神龛里的神体,看是不是有报应惩罚,结果什么报应也没有。这些事情虽然很有趣,但他也只能是看着大家跪拜被偷换的神灵而自己“独自在一旁高兴”。没有提到有什么少年玩伴之类的好朋友。在《自传》中他曾说,在中津,“所谓真正的朋友,经常一起交心的莫逆之友一个也没有”。

周围人的疏远、家庭的贫困、亲戚之间亲情的淡薄,这些生活的原始体验,使得年幼的福泽形成了一定的屈辱感,暗中促使他产生了离开中津藩的念头。另一方面,在《自传》里多处提到父亲百助作为“地地道道的汉儒”的高大形象,以及在大阪这个先进大都市的生活经验等,又构成了福泽相对于穷乡僻壤的中津藩周围人的某种优越感。福泽正是带着这种复杂又矛盾的体验与情绪,度过了他不算快乐的童年。

但是小小年纪就做一些手工活赚钱补贴家用的生活体验,直接地形成了少年福泽自立自强意识的经验原型。这种自立自强的个人意识,为此后他自学荷兰语,又转而自学英语等人生决断提供了坚强的基础。也成为他日后主张以个人自由、独立,致力于实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启蒙思想的基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