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四(1)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作者:(英)特里·伊格尔顿


第四章

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四

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它将希望寄托于一个完美的社会,那里没有艰难,没有痛苦,没有暴力,也没有冲突。在共产主义的世界里,没有对抗、私利、占有、竞争或者不平等。人人平等,毫无贵贱之分。人不再需要工作,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物质财富源源不断。这种出奇幼稚的想法来源于对人性的轻信。它完全无视人性的险恶,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人生来就是自私、贪婪、好斗而富于竞争性的动物,而且任何社会变革都不能改变这一点。马克思对未来的天真想法反映了他整体政治思想的荒谬与不切实际。

“你们那个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里也有交通事故吗?”马克思主义者大概已经习惯了这类冷嘲热讽的问题。事实上,这种评论往往更多地反映出问话者自身的无知,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幻想。因为,如果乌托邦意味着一个完美无瑕的社会,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本身就自相矛盾。

①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著,《未来考古学》(伦敦,2005年),对乌托邦的正面用法做了细致的研究。

②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小说家,诗人,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早期发起者之一,代表作《乌有乡消息》。

③《乌有乡消息》是一部长篇政治小说,描写了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参加了一次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之后回家做了一场梦。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梦境中在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的英国的所见所闻,热情地赞颂了共产主义,并对十九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帝国主义政策进行了批判。

其实,“乌托邦”这个词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中有很多有趣的用法①。威廉·莫里斯②是英国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之一,他创作的《乌有乡消息》是关于乌托邦的不朽之作③。与几乎所有其他乌托邦题材作品不同,这本书详细展示了政治的变革是如何进行的。但从“乌托邦”这个词最普通的意思上讲,马克思对那个没有痛苦、死亡、损坏、失败、崩溃、冲突、悲剧甚至劳动的未来根本不感兴趣。事实上,他根本不关心未来会怎样。众所周知,马克思根本无法描述出社会主义社会或者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他的批评者可能会因此而批评他的理论过于暧昧不明。但如果真如他们说的那样,那些对马克思“勾勒乌托邦蓝图”的指责就站不住脚了。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拿未来说事,反而是资本主义一直热衷于倒卖期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反对将共产主义视为“现实必须为之做出调整的理想”;他认为,共产主义是“真正废除事物现状的运动”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