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快乐就在一举一动中

今天可以不说烦:拥有快乐的心理学智慧 作者:李素文


第四章

快乐心理学1——快乐在哪里

快乐虽然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情绪,

寄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

藏于瞬息而过的每一分每一秒中。

脱离了生活去寻找,

就如同水中捞月,

竹篮打水,

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曾经我在读《金刚经》的时候有一个疑问。《金刚经》一开篇就写了这样一段话:“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语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岂亦,还至本处,饮食讫,收衣钵,敷座而坐。”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是这样听说的:那时,佛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这个地方,与1250个僧人在一起。午餐前,佛披上袈裟拿出钵盂,到舍卫国大城中去乞讨,他不拘贫富,挨门挨户,完成乞讨后,回到原处。吃完饭后,佛收起袈裟与钵盂,洗了脚,开始坐禅。

单看这段文字,你会感觉它非常平淡,似乎是在讲一件很无聊的事。而稍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的开头部分是最重要的,为了修改一个出彩的开头,甚至会改上十几遍。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在《金刚经》这么重要的一部佛家典籍里,会以这么一段“无聊”的话来开头。直到很多年以后,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我忽然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有一年,我去伦敦看一个表姐。她和老公要外出一段时间,家里的孩子和公公没人照顾,所以请我去帮忙。

我在那里住了一个星期,虽然人在伦敦,但几乎没怎么出去玩过,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家里陪孩子玩,陪老人聊天。

尽管这次旅行没有到处游览,但我却感觉很快乐。白天我在家里陪老人说话解闷,老人是从浙江移民过来的,连普通话都不太会讲,更不要提说英语。他在伦敦没有朋友,好不容易见了我,便整天拉着我唠唠叨叨。

很多时候我也听不懂他在讲些什么,要从他的口型和神态上来推断。但我很喜欢和他聊天,喜欢看他慈祥亲切的笑容。

表姐的孩子每天一从学校回来,就缠着和我踢球。运动神经不发达的我总是输给他,但依然玩得嘻嘻哈哈不亦乐乎。

傍晚的时候我和家里的保姆一起准备晚餐。保姆是个印度人,英语说得不太标准,而我的英语则更糟糕,所以我们都只能用简单的英语单词和肢体语言来交流。

晚饭后的时光更是欢乐,孩子拿出他得意的手工让我欣赏,或是给我们朗诵他自己写的歪诗。保姆会教我们做瑜珈健身,还教会我跳一支印度舞。而我则给他们唱几句荒腔走板的京剧,或是哼上一首民歌。

短短的一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这其间的快乐使我永生难忘。回到北京的家里,我兴致勃勃地给爸妈讲这几天的经历。他们听完以后忽然说:“说得这么热闹,其实你不就是在家里哪也没去吗?你在北京的时候,每天不也是这样过的吗?”

爸妈说得很有道理,每天做着同样的事,但由于换了不同的地方,快乐的感觉却变得强烈了。

这是因为转换了地点、环境,令人产生新鲜感。在新鲜感的刺激下,就会感觉加倍快乐。

然而,大多数人每天面对的都是相同的环境——从公司到家里,和相同的人——同事、家人,就算有时候会去一些娱乐场所和朋友聚会,毕竟也只占你生命中的一小部分时间。

那么面对着一成不变的生活环境,难道我们的快乐就没有了吗?

当然不能!

快乐是不能丢弃的,哪怕缺少一天,都会如失去了雨露的禾苗,无精打采。

所以,即使环境不变,心也可以变。

快乐就在一举手一投足之中,在一碗饭一杯水之间。

此时,我忽然明白了《金刚经》的开头为什么会是那样一段平淡无奇的内容。它就是要告诉我们,佛法就在每一个不起眼的小处,就在化缘、吃饭、洗碗这样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中。

所以禅宗六祖惠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佛法,犹如觅兔角。”

佛法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在世间、在平淡无奇的事情中体现。离开了日常生活去求佛法,就好像是去找兔子的犄角,根本不存在,也求不到。

佛法是如此,快乐亦是如此。当你在穿衣、洗脸、做饭或是行走之时,心念自在解脱,那每一天都是大快乐。而若固执己见,无法放下所持,那就算你转换了千百个地方,遇见不同的人或事,快乐也仅在一瞬间,不能常驻心中。

唐朝时新罗国的无相禅师来到中土求法。走着走着他感到口渴,就去寻找水源。正好看到一个年轻人在水塘里踏水车,无相禅师就向年轻人要了一杯水喝。

年轻人很羡慕无相禅师的潇洒自在,就对他说:“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时,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想和您一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静心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微笑着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年轻人回答说:“还要再等等吧。我们这一带就属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个能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没有了责任的牵绊,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就可以看破红尘出家了。”

无相禅师又问:“你说你最了解水车,那么请你告诉我,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年轻人说:“水车的原理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

无相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可说明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红尘俗世的潮流冲走,假如完全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空转不前的。因此,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使出世与入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的正确态度。”

看,佛法要依托于世间,快乐也要依托于每一个细节中。脱离了生活去寻找快乐,就如同水中捞月,竹篮打水,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快乐虽然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情绪,但却是寄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脱离了生活去寻找,是找不到快乐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