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沉没的甲午》:子尽(1)

沉没的甲午 作者:陈悦


平壤之战相关当事人的公文报告和私人回忆中,都提到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即9月15日深夜中国军队放弃平壤北撤,并不是出自叶志超一个人的决断,实际经过统将的集体会商。

撤离平壤途中被日军俘虏的盛军军官栾述善在被送至日本拘押期间,撰写了名为《楚囚逸史》的回忆文章,本章开头那段惨不忍睹的文字就出自该文。栾述善追忆到,9月15日的黄昏,叶志超曾召集诸将会议,会上叶志超的意见是“北门之咽喉(牡丹台、玄武门)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转运不通,军心惊惧,设敌军连夜攻打,何以防御!不如暂弃平壤,增彼骄心,养我精锐,再图大举,一气成功。”[2]

按照这段描述,叶志超撤守的原因首先是牡丹台、玄武门失守,平壤城制高点被占领,城防被打开一个缺口,形势对我不利。接下去的“子药又不齐全,转运不通”看起来更为严重,要地失守,尚可以尽力一搏,但弹药对近代化战争来说,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相比日本军队,清军本来的组织程度、士气和战术水平就不高,如果再缺乏弹药,那这场仗能否坚持打下去,的确是个大问题。

1894年9月19日清早,李鸿章收到了平壤战败后叶志超发来的第一封战报。电文中,叶志超汇报了9月13日至15日平壤及附近历次战斗的情况,言及15日的平壤之败,叶志超报告当时撤退平壤的考虑主要有二点,一是“子尽粮完”,即弹药粮草用尽;另外一点是“四山大炮齐向城营施放,兵勇无地立足”,即平壤四周高地被日军占领,而且日军炮火凶猛。这两点原因,与栾述善追忆的9月15日黄昏会议中,叶志超提出的撤退理由基本一致,侧面证明了栾述善的文章的真实性。

栾述善还曾回忆,平壤城黄昏会议上,叶志超提出撤退的主意后,“各统领深以为然”,即与会将领对叶志超的判断均表示同意。这一点,在9月22日也被一份文件证实,当天曾参加过平壤黄昏会议的盛军统领卫汝贵致电淮军管家盛宣怀,提到左宝贵阵亡后,“守城乏人”,加之“子药又尽,叶军门不得已与诸将筹商退守之策”。[3]

几位主要当事人的报告、回忆中所提到的左宝贵阵亡,牡丹台、玄武门失守,形势不利,无疑是不争的事实,而“子尽粮完”作为十分关键的原因,无疑对评价叶志超撤守平壤的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一说法的真实性究竟如何,当时人并未就此深论,现代一些研究者又过于草率武断地称这是“谎报军情”,[4]使得“子尽粮完”一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1895年的8月至9月,大批清军战俘在战争结束后被日本政府陆续交还给中国,有一名对解开平壤之战中的弹药问题极为关键的人物,也在归来的人群里。一年前在平壤城负责管理盛军军械、弹药的盛军军械委员邱凤池,在9月15日平壤城外那个恐怖的雨夜,右侧小腿被日军子弹击中,挣扎着企图继续追随大队奔逃时,又被赶来的日军用刺刀刺伤左腿,旋即成为日军的俘虏。释放归国后,邱凤池抱着极大的责任心,通过查找核对账目,对自己在平壤期间经手办理的军械收发事务,做出了极为详细的述职报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