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孔子的生命境界:兼论道德宗教之融通(11)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学的反思与开展 作者:蔡仁厚


关于第一问,孔子的“下学上达、知天命、敬畏天命”,以及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上下与天地同流”,都显示超越精神。这种超越企向和超越精神所开启的无限向上之机,是要突破生命的有限性以取得无限的意义和价值,而其终极的目标,则是“与天合德,身与道一”。同时须知,儒家所企向的生命之提升,并不采取向上攀依、一往不返的单向度的方式。儒者讲天人合德,是双向度的,一方面“本天道以立人道”,一方面“立人德以合天德”。在此,有来有往,上下回应(人德与天道相回应),所以是超越与内在通而为一的。

关于第二问,儒家不但肯定人皆可以为圣贤,而且肯定人皆可以自觉自主地决定“生命的方向”(希贤、希圣、希天),以成就生命的不朽。因此无须另讲一套灵魂得救以祈求永生的道理。同时,儒家并不凭空地讲一个高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本于不安不忍的道德心性之要求,分别从纵横两面以显发“文化的理想”。在横的方面,是本乎仁心之感通而“亲亲、仁民、爱物”,以企向“天下为公,物我一体”的境界(《大学》八条目,则是文化理想的实践纲领)。在纵的方面,是本乎文化意识而要求文化生命之相续不断,所谓“返本开新,慧命相续”,正是期求文化生命大流之永远畅通,以更臻于“充实、丰富、圆熟”的境地。

关于第三问,儒家以吉、凶、宾、军、嘉之“五礼”与伦常生活之“五伦”,作为日常生活的轨道。这就是古人所谓“圣人立教”、“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的大德业。简要而言,周公制礼作乐,开出“日常生活的轨道”;孔子进而点醒仁义之心,以指导“精神生活的途径”。孔子不离礼乐伦常以说明其意义,点醒其价值,这就是精神生活途径的启导,亦就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开辟。程伊川云:“尽性至命,必本于孝悌;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按,此乃程伊川作“明道先生行状”中之言,见《二程全书》附录。这真是达旨之言。

据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别的文化系统中,只有宗教才能够表现的精神,只有宗教才能够发挥的作用,只有宗教才能够尽到的责任;在中国,都是由儒家来担负。所以说,儒家虽不同于一般的宗教,但它却是含具宗教意识的,是能表现宗教之功能作用的,是能显发宗教之超越精神的。只是它并不向上攀依,并不一往不返,而是“摄宗教于人文”,以人文化成天下。终能使“人本、神本、物本”通而为一,而完成一个“正盈、圆盈”之教的基本模型。

至于儒教教化层的活动与生活节文的制订,实乃制礼作乐之事。依当前的事势看,不但一时无法做到,甚至不易着手。唯有时时存念于心,随缘随宜显之于生活行事,由质的变化,渐渐达到量的普遍。一旦条件成熟,自然水到渠成。

1996年1月宣读于佛光山“宗教与文化”国际会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