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文化生命的坦途:返本开新(1)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学的反思与开展 作者:蔡仁厚


卷中 返本开新

第一章 文化生命的坦途:返本开新

一、离根拔土三百年

大明之亡,顾亭林有“亡国亡天下”之痛。亡天下者,亡文化也。

这里所谓“文化”,不是指器物层的文物器用、人文景观;也不限于生活层的婚丧喜庆之礼俗与日常生活之轨道;而是指文化理念、文化意识、文化精神而言。要想理解“华族文化随大明之亡而俱亡”这样一个判语,我愿意采取“明、清”对比的方式,提出三点意思来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第一,明代以“廷杖”摧折士气,而士气益厉。清代则由强压转为怀柔,士气反而失去了激发点和支持点。乃渐次形成士心泯失、士气委靡之情况。于是知识分子转成一种“帮闲”(不是帮忙)的“清客性格”,大大地败坏了中华民族的“士品”。

第二,明代王学(阳明学)遍天下,人人面对自己的“良知、天理”,所以能自觉自主、推己及人,关怀人世之兴衰治乱。而清代则以考据为学风,以才艺(做对联、品字画、玩古董)为雅尚,久之,乃造成生命之软疲、荒凉,而儒圣之慧命(生命的学问)死矣。(按,考据乃为学之方法,当然有其客观之需要与价值,但不宜张大;文士才艺乃生活之趣味与逸乐,其间虽有美者焉,而并非所以动心忍性、敦品励学之要。)

第三,明代政治不好,而东西厂之特务尤坏。然而,明代文化土壤中的种子,不断发芽茁壮,文化生命也活泼有力。清代大兴文字狱,士气摧伤,接着又以怀柔笼络,文化土壤既为冰天雪地所笼罩,而文化种子亦疲瘪发不出芽,真成了“无土失根的兰花”了。

民国以还,清学之风习依然留存在士人的气脉血液里,加上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袭销蚀,文化理念模糊不明,文化意识不易激发,而文化精神也发越不起来,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似乎完全丧失了民族文化之自信心。这种情形,到今天依然如故。其中一个最令人痛心的原因,就是自从清军入关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处于“夷狄入主”的状态之中(政治、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皆然)。我们“离根拔土”已超过三百年了。

尤其令人扼腕痛惜的,是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热衷于意识形态之争论,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永无休止,却又并不重要”的论争。我郑重希望大家清醒一点,豁达一点,立即回到我们“真实的生命、纯一的心灵”,不要再死心塌地、随着外方人的魔杖起舞了。须知华族的历史文化与民族前途,才是“最优先”的。我们应予关切,应加珍爱,以使之“返本开新、慧命相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