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论江右王门的学脉流衍(4)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学的反思与开展 作者:蔡仁厚


静而循其良知也,谓之致中;中非静也。动而循其良知也,谓之致和;和非动也。盖良知妙用有常(定常),而本体不息。不息故常动,有常故常静。故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答陈盘溪》)

《明儒学案》(卷十七)录载《南野论学书》,皆能申论阳明宗旨而无所游移走作。

(3)陈明水

陈九川,字惟濬,号明水(1494—1562,69岁),江西临川人。《明儒学案》(卷十九)本传,谓其早岁从阳明于赣州据《传习录》卷下陈九川所录第一则开端,自谓正德乙亥(1515)初见阳明于龙江(南京),己卯(1519)再见阳明于洪都(南昌),与学案所载之时间先后有不同。,自此三起意见,三易工夫,而莫得其宗。及后人越请益,又与王龙溪相切磋,尽扫平日一种精思妙解之见,从独知几微处严谨缉熙,工夫才得实落,于应感处若得个真几,即迁善改过俱入精微,方见得良知体物而不可遗。格物是致知之实,日用之间,都是此体充实贯通,无有间碍。……始信致知二字,即此立本,即此达用,即此川流,即此敦化,即此成务,即此入神,更无本末精粗内外先后之间(隔)。

明水论寂感与未发已发,亦不取聂双江之说(见后文),他是合寂感而为一。寂在感中,即感之本体;感在寂中,即寂之妙用。阳明所谓未发时惊天动地,已发时寂天寞地。其义一也。(见《学案?本传》)

《学案》中所录《明水论学书》,皆切要,如云:“物者意之实也,知者意之则也。故只在发见几微处用功致谨焉,即是达用,即是立本。若欲涵养本原停当,而后待其发而中节,此延平以来相沿之学。虽若精微,恐非孔门宗旨矣。”

明水性耿直,宦途不顺。致仕以后,周流讲学,申论阳明宗旨。《传习录》卷下,首列陈九川之所录,共二十一则,亦可略窥明水学思之大概。

※※※

阳明亲炙弟子中,还有刘两峰、刘师泉,论见下文。又有何善山、黄洛村,二人皆江西雩都人,并为阳明高足弟子。阳明巡抚南赣之时,学人会聚,而阳明师旅旁午,少临讲席,即由高弟接引来学。及阳明归越,何黄二人亦随至,代师接引来学一如南赣。阳明既没,与同门会讲于南都,诸生往来者恒数百人。故一时为之语曰:浙有钱王(钱绪山、王龙溪),江有何黄(何善山、黄洛村)。何黄皆不满聂双江归寂之说,惟二人著述失传,《明儒学案》卷十九载录二人语录,可参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