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论江右王门的学脉流衍(5)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学的反思与开展 作者:蔡仁厚


2聂双江与罗念庵——私淑而滋生疑误

江右王门中的亲炙弟子,皆守护师说而无逾越。既然以阳明先师为准,当然就显不出各自的特色。而聂、罗二人则以私淑之故,对阳明之思路并非十分熟悉,于是在隔阂之中各抒己见,反而突显出特别的论调。

聂豹,字文蔚,号双江(1487—1563,77岁),江西永丰人。阳明在越,双江以御史按闽,过杭州时,特渡钱塘访见阳明而大悦。数年后,阳明征思田,双江致书问勿忘勿助之功。阳明答书,编入《传习录》卷中《传习录》卷中《答聂文蔚书》有二。其一为阳明55岁作于越中,其二为57岁10月作于广西军旅之中,实乃阳明最后绝笔之重要文字。(次月,阳明卒于班师归途。)阳明卒时,双江官苏州,闻讣,乃设位,北面再拜,始称门生,以钱绪山为证。据《明儒学案》(卷十七)本传,双江之学,狱中闲久静极!忽见此心真体,光明莹彻,万物皆备,乃喜曰:“此未发之中也。守是不失,天下之理皆从此出矣。乃出与来学立静坐之法,使之归寂以通感,执体以应用云云。”

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1504—1964,61岁),江西吉水人。26岁举进士第一(状元),其岳父喜曰,幸吾婿建此大事。念庵曰:丈夫事业,更有许大在。此等三年第一人,奚足为大事!据《明儒学案》(卷十八)本传,念庵14岁时,闻阳明在赣州讲学,心即向慕,欲往从游,父母以其年幼,不允。及《传习录》出,读之至忘寝食。然念庵终身无缘亲见阳明,阳明卒后,门人钱绪山纂述年谱,约请念庵校订,年谱既定,念庵自称后学,经钱绪山之力劝,方于年谱中称门人。念庵尝居石莲洞,默坐半榻间,不出户者三年。静坐之外,经年出游,求问师友,不择方内方外。学案本传谓念庵之学“始致力于践履,中归摄于寂静,晚彻悟于仁体”。这三句话嫌太笼统。于此,当就他在王门弟子群起非难双江归寂之说时,唯念庵大加赞赏。这一点,才是聂、罗二人思路殊特之所在。

双江与念庵的主要论点,是以“已发”、“未发”的方式去想良知,把良知亦分成已发未发。他们以为,知善知恶的良知,或独知的良知,乃是“已发的良知”,尚不足恃,必须通过致虚守寂的工夫,归到那“未发的寂体”,方是真良知。这是以未发寂体之良知,来主宰已发之良知;而所谓致知,即是“致虚守寂”以致那寂体的良知以为主宰。此一想法,几乎完全不合王学的思路。依阳明,独知是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随时有表现,即就其表现当下肯认而致之。因此,眼前呈现之良知(见在良知),在本质上与良知自体无二无别。而“致良知”之致,乃是前进地把良知推致于事事物物,以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皆得其正。而双江念庵则以为归寂致虚才算真良知,如此,则其致知之致,乃是后返而不是向前推致。此亦与阳明不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