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节:三、中国竞底的普遍性(2)

竞底:中国企业之殇 作者:孙力


教授招研究生时,多多益善,但在带研究生时,不仅在知识传授上对他们实行掺水式竞底,同时也在工作报酬上对他们竞底。所谓的博士硕士,不过是教授的超级廉价劳动力。很多教授的专著,其实都是老师出个点子,完全由研究生们捉刀。而研究生们由于被竞底,收入微薄,且没有署名权,当然无心认真为教授打工,也反过来对教授竞底:从网上、杂志上大段抄袭别人的东西,填充在为教授撰写的专著中。

最后,底线被击穿,知名教授的专著被人指控剽窃。这样的闹剧,年年都在中国的学界上演着,其背后也有一条完整的竞底链在发生作用。

很多稍有远见的家长,早已对中国教育界的这种竞底深恶痛绝,但身处竞底世界,无法独善其身。为了防止自己的孩子长期陷入这样的竞底怪圈,家长不得不未雨绸缪,将孩子送至海外就学。

在深圳,流传着这样一套"理论":有条件的话,应该送孩子出去读高三。因为中国高三的数学基本在复习,为高考作准备,海外的数学相对简单。此时孩子的中文底子已打得不错,可以提前一年为海外的大学生活作准备。这一理论发展得如此完善,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一个深圳朋友的孩子,就在这理论的指导下去了美国,两年后我在他回国参加同学聚会后,专门向他咨询有关情况,他讲了些让中国父母眼热心跳的逸事,如盛装到联合国为官员们演出,等等,但这些我并不太感兴趣,就直截了当地问他:"你刚见到你的高二校友,你觉得自己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吗?"这大一学生一脸凝重,像个男人似的回答我:"我觉得自己和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在美国我学会了怎么思考!"

仅此一点,我感到他父母为他花的那几万美元,就已经全部物有所值了。

柏扬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曾形象地提到:中国是个大酱缸。实际上中国是个巨大的竞底角斗场,每一个老板都渴望将对手竞底,所以中国的商界天天都在大打价格战;每一个下属都在彼此竞底,所以才有"窝里斗"一说;甚至每一个小学生也在竞底,生怕自己的名次落到后面。

许多企业在创办之初,并不希望走竞底之路,而是想竞优,但由于竞底大环境的存在和不可避免,最终不得不竞底,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案例:联想的竞底抉择

和华为相比,联想在中国高科技行业耀眼的亮度,就稍稍逊色一些。这大约有以下几个因素:

1.联想只是Intel、AMD的生产装配厂,比华为的技术含量差几个数量级;

2.每年所交的利税远远低于华为;

3.联想毕竟是中科院的企业,柳传志曾经同时兼任计算所所长,可谓是集13亿人口中的科技精英所办的企业,与华为任正非用两万元白手起家,起点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4.柳传志的父亲有深厚的中国人民银行背景,1996年,香港联想巨额亏损1.9亿港元,再加上不少死库存,经营已至绝境,最后由中科院出面担保,中国银行解决了一亿资金,联想才得以起死回生,如果华为早期遇到这种困境,恐怕十个任正非也不能起死回生了,因为他没有背景。

在联想的发展道路上,有过一次轰动一时的倪柳之争。

对IT行业的后来者而言,这桩往事可能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但由于它颇能反映中国企业家的决策思路,因此我们不吝笔墨,旧事重提,作为一个个案进行分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