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节:三、底线类型(16)

竞底:中国企业之殇 作者:孙力


果然,喝了这些公司的婴幼儿奶粉的婴儿,基本没有表现出肾结石问题。这些无良厂家可能都心存侥幸地觉得,如果自己控制在这个添加量的底线内,竞底游戏可以一直玩下去。

但三鹿集团率先打破了这条"内部底线",它在每公斤奶粉中添加了2563毫克三聚氰胺,导致众多婴儿死亡,从而引爆毒奶粉事件。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无良厂家和公众社会在三聚氰胺问题上存在两种底线,他们大致觉得,只要添加的三聚氰胺不超过100毫克就可以相安无事;而公众社会正常的底线应该是0毫克。

有时,一件事物并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如法官在判定夫妻是否感情破裂时,往往只能根据一些常识和相对模糊的主观感觉,而不会参照"一周不讲三句话;一季性生活不足一次,即为感情破裂"之类的硬性标准。

但官僚机构为了办事方便,通常敷衍塞责,往往会对一些难以明确量化的事件,生搬硬套地设置标准,而这样的所谓"标准",就一定会成为竞底的工具。为了维护这种标准的权威性,人们往往不得不做出荒诞滑稽的事。

案例:无知和官僚造成的标准底线

中国目前申办大学,还是采取审批制而不是准入制。为此,国家制定了众多的门槛,也就是标准,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就不允许兴办大学。

其中一条标准规定:独立学院至少要有五百亩地。国外有很多著名大学,也只不过两三百亩地,香港城市大学就一百多亩地,招了将近两万个学生。

中国的教育官员们大概以为,办大学和办农场一样,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土地,而不是由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所决定的。

所以有人质疑:到底在中国办大学,是"以人为本"呢?还是"以地为本"?

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胡乱制定标准,来进行选择、判断的竞底思维,只不过他们为独立学院所设定的这条底线,显得实在太无知了。

10.政策底线

与法律底线相比,政策底线常常根据形势的需要变动。尤其中国的经济一直在搞活与调控这两极之间摆动,因此竞底者必须时时留意政策的变化。

中国的老板们雷打不动地收看中央电视一台的晚七点新闻联播,留意观察人事变动的各种小道消息,就是为了揣摩政策底线的变化趋势,以便据此调整自己的经营活动,而那些只顾埋头打理自己生意的商人,往往会不慎触到政策底线,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但对中国人来说,充分、及时地了解政策,并不全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政策,相当多的人是想从政策中找到漏洞,好钻政策的空子。

什么是"政策的空子"呢?就是竞底者所喜好的竞底空间。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就生动地刻画了中国人想对政策竞底的心态。

但如果对政策竞底没有掌握好时机、分寸,也有可能击穿底线,导致身败名裂。

案例:触犯政策底线,铁本惨遭搁浅

常州农民戴国芳以捡破烂起家,办起了自己的钢铁厂。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持续高温,钢铁非常紧俏,戴国芳理所当然地想扩建自己的钢铁厂。他的兴建计划得到常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常州除了梳子、景泰蓝等小工艺品外,特别需要一些大项目,来提升当地的GDP,大型钢铁厂当然是个好东西。

而戴国芳也是个合适的人,他是个典型的苦行僧,在常州以"五不老板"著称:不坐高级轿车、不进娱乐场所、不大吃大喝、不赌博、不住高级宾馆。为了事业,把自己熬得骨瘦如柴,除了抽烟,没有其他爱好,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待在工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