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节:明确标准,绩效凸显(2)

工作早一步 作者:郭玉玲


□标准的力量

1)搞清要求

要提高效率,增加业绩,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思而后行,把工作要求吃透,把丈量结果的标准理清,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完成的结果心知肚明,这时再做是最稳妥和最富有成效的。

2)明确标准

几人、几十人、上百或上千人同样做工作,如何比较谁做得更好,工作效率更高?只有用工作标准来衡量他们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成绩从而判断他们工作绩效的好坏。

3)记录结果

有人做了大量工作,可就是没做任何工作记录,不利于对工作的有效追溯,更说不清自己工作处于何种状态,只是就事做事。几年下来,工作仅是简单重复,这样的工作习惯也不会产生更高的工作绩效。

工作有标准,完成快慢时间可控

工作标准是每位员工的行为指南和考核依据。缺乏工作标准,往往导致个人努力方向与企业发展方向不统一,费力不讨好,做了“无用功”。

有时企业标准过于笼统,在自己具体的工作中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没有明确的参照物。这时,就要针对不同的工作内容制定更加苛刻的“小标准”,目的是用自己的“一桶水”来保障企业要求的“一碗水”。

王峰作为一名出版社的年轻编辑,他的工作是周而复始地为作者来稿做文字编辑。按照出版社的工作标准,他要在一个月内完成2本书的文字编辑工作,其中包括图书封面设计构思和“三审三校”的流程跟踪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地超前完成,他给自己制定出每日完成进度的小标准。方式如下:

方法一:用缩短工作周期法制定小标准。他把完成2本书的编辑时限设为20天,这样比企业标准提早10天完成,目的是按先紧后松和先完成后完善的原则,为工作中的突发事件留有余地。

方法二:用工作分解法制定每天完成的进度标准。他按每本书章节字数规定每天完成的进度,在每天效率最高的工作时段安排阅读稿件,其余零星时间做其他联络性工作。

方法三:用同步法确定整体工作的进度。比如封面设计和排版联络工作,先期沟通协调,不用等到终审时才开始安排,造成整体工作的拖延。

事实证明,他的小标准已经变成他超越领导期待的重要工作方式,他就是这样在工作中脱颖而出了。

工作有标准,件件工作省时增效。

教育行业流行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我们佩服那些为满足企业“一碗水”要求,而使自己储备“一桶水”的员工。因为,企业制定标准时考虑到大多数员工或一般员工的整体接受水平,你若不满足于大多数之中的一员,不想做一般人,那么你就要用高于企业“一碗水”的标准,快速地贮满“一桶水”。

世界管理学大师泰勒还基于企业的高度和角度,通过一次次实验,对员工操作动作和时间进行精确分析,让企业用标准化作为激励员工不断前进的管理依据,使标准化成为员工实现效率的手段,用标准化的数字对员工的工作好坏作全新的考量。

同样,工作标准可以确定员工自己每天的标准工作量。一天工作8小时,28800秒的时间,让每一秒钟都能够体现它的价值。

我们可以好好地计算一下:

1)每天有效的工作时间有多少?你做的每一件工作,是否都在为企业、为自己增值?

2)提高每个环节的效率,例如打字是否可以快一点?传递文件是否可以快一点?谈话是否可以快一点?电话是否可以少一点?电话是否可以短一点?

3)属于自己分内要做好、做到位的事情,是否完整做好了?是否在领导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有没有提前于领导的预期时间就做好了它?

如果我们把工作的标准细化到如此精细,同时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规定并努力做到,这样的工作方式意味着个人远离受迫繁复工作的残酷,意味着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企业效率的整体提升。

□标准化是对员工工作好坏的全新考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