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1)

做最好的家长 作者:王金战


小巫

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

·小巫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两个孩子的妈妈。曾在两所美国大学任中高级管理职位,兼任美国国务院特约官员翻译。重新定居北京后,出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新闻官,兼任驻京外国人话剧团团长。近年来致力于儿童发展、家长心理及亲子关系方面的研究和咨询工作,出版教育系列丛书《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和孩子划清界限》《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等。目前在多家育儿、时尚和心理类杂志及网站上主持专栏,并担任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多部节目的长期嘉宾专家。是中西育儿新文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被国外媒体誉为“中国的斯波克博士”。

还是那句老生常谈:如果想改变对方的行为,首先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当面对一个行为反常的人,你感到无能为力时,不要再想着他应该如何如何,而是开始思考你能够做什么,希望之门便豁然敞开。”心理学大师德莱克斯说,“你会突然发现以前都没梦想过的力量。而后你可以使用鼓励、逻辑后果、劝说等等手段来帮助他改变——仅仅是因为你改变了自己。”

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孩子出现了什么让我们感到烦恼、愤怒、伤心和失望的行为,都和我们内心对他的期待息息相关。别忘了,孩子总是在迎合我们对他的评价和希望。

还是以香港机场的小姑娘为例:看护人对她的评价恐怕是“不合群”、“爱打人”、“没礼貌”,她的行为也符合这些标签。她没有正当社交的经验,看护人也未曾耐心细致地帮助她和其他小朋友建立友谊,向她示范什么是恰当的行为。她跟其他小朋友几乎没有交流,只是机械地挑出一只小脑袋拍打着,期待着看护人的反应。显而易见,这个小姑娘已经放弃了发展自身的努力,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获取成年人的关注上。

假如——一个巨大的假如,因为几乎没有这种可能——她的看护人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能够发自内心地爱她、关注她,让她感受自己是可爱的;假如他们能够花时间陪她,带着她跟小朋友一起玩儿,在她伸手“打人”的时候,和蔼地告诉她“这不可以”,并向她示范轻抚、拥抱、拉握小朋友是恰当的表达喜爱的动作;假如他们只是好好地抱一抱她,假如……她就不会变成一个用不良行为来乞求成年人关注的可怜虫了。

先不说那个小姑娘了,先说说我们吧。怎样改变我们自己以帮助孩子改变他们的行为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