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见死不救,围观者为何眼看悲剧发生(2)

地球人不是都知道 作者:李佳


回到救人的话题,看到一个受伤者,你把他救了,这其实也是你内心的需要。但是呢?收益问题也不能不考虑。当救人所获得的收益大于付出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救;但是当收益和付出差不多或收益远远小于付出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不会救人。

遇见车祸,救人与否的收益与付出分析如上。如果是遇见抢劫呢?很明显,与帮助车祸中的受伤者比起来,帮助被抢劫者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甚至会有生命危险,而收益呢?给你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称号,还是因此受伤住院后有很多人去给你献花?万一比较不幸,你在与劫匪搏斗的过程中光荣牺牲,死后被称为烈士..在这件事的天平上,收益根本无法与可能要付出的代价持平,更不用说前者比后者重要了。所以除了警察,我们很少见到有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

说到底,这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与你家阳台上的花会向着阳光多的方向生长是一个道理。而且一个事件发生了,围观的人越多,受害者得到的救助可能性越小,因为大多数围观者会想:把救人这种好事让给别人吧,或者别人都不管那我也不管。可见,在围观的情况下,见死不救与善良与否并没有太大关系。

趣味推断

1.更多人看热闹并不代表着社会道德水平更低。

2.求助时尽量不要同时向很多人求助,即便如此也不要让他们互相知道。

3.相对而言,城市居民比乡村居民冷漠,这里面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素。

4.在一个信任度高的社会环境中,做好事的收益虽然不会比在信任度低的社会环境中大很多,但是其付出(包括时间,精力,以及有可能招致的打击报复,甚至忘恩负义者的反咬等)会少很多,这时人们的顾虑也就会变小,也就更愿意做好事。但是诸如“钓鱼执法”之类的事件,会增加做好事的成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本也会增加,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