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外向性格能量书 作者:孟宁


罗兹是19世纪末,受人欢迎的英国政治家。一次,他在家举办宴会。商人埃尔弗因工作繁忙,身着便装就赴邀了。他到宴会厅中,男士们个个西装笔挺,顿时尴尬极了。正当他想提早离开时,罗兹也穿着旧便装出现了,这顿时消除了他的顾虑。后来埃尔弗得知,罗兹原本穿着西装,可看到他的窘境后,临时改变了着装。

可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才是受欢迎的秘诀,在这方面,乐观的外向者占有很好的优势。

日本有这样一则故事:

据说浅草有家店,为人指路时要收100日元,为什么要收钱呢?店主的理由是:大家总是来问“去雷门怎样走啊”,我给他们指了路,但是很多人却连声谢都不道就走了。老板对此很生气,就想:“如果对方不道谢,就付100元吧。这样他们不表示感谢,我也不生气了。”

但是,当他在门上贴出告示之后,听说就再也没有人到他的店里来问路了。

后来,那家店的客人越来越少,最后倒闭了。

在京桥还有另外一家店,也经常有人到店里来问路,或者询问电车路线。来问路的人太多了,店里就贴上了电车路线图和附近地图,还贴了纸条告诉大家“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请不要客气尽管来问”。后来不光问路的人,客人也越来越多,生意日渐兴隆。

这两家店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家设身处地为他人带来便利,另一家却时时刻刻要别人为自己付出。可想而知,两家店主的为人处世,对顾客的态度也会大不一样。要知道,顾客一样是有感情的人,所以,最终哪家可以生意兴隆,一目了然。

简单说,设身处地就是一种换位思考,是一种虚拟,换句话说:“如果我是他,处在他的位置,我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又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从字面上来看,“设身”就是假设自己是当事人本身,“处地”就是处在当事人的地位和情境。

“尝试着了解别人,站在他的立场来看问题”,就能创造生活奇迹,让你得到友谊,减少摩擦和困难。一定要记得,一个人也许完全错了,但他自己却并不会这么认为。不要急于责备他。聪明、容忍、特别的人会尝试着去了解他。

如果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往往就可以更多考虑别人的需要,找到更多影响别人的方法。

诺瓦克先生住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有天下班回家的时候,看见最小的儿子吉姆躺在地板上又哭又闹。原来吉姆第二天就要上幼儿园,而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去。诺瓦克本能的反应是把孩子赶到房里,警告他最好乖乖上幼儿园去,除此以外别无选择。但是,这晚他想到,这个方法并不是叫儿子喜欢上幼儿园的方法。

他想:“假如我是吉姆,什么东西会吸引我到幼儿园去呢?”于是他和太太列出许多吉姆喜欢做的事,如画画、唱歌、结交新朋友等。然后他们付诸行动,他们到厨房的大桌子上画纸画——画得兴高采烈。果然没多久,吉姆也来瞧热闹了,并且要求加入行列。

“啊,不可以,你得先到幼儿园去学怎么画才行啊!”为了激起吉姆更大的兴趣,诺瓦克把刚才纸上的项目,逐一用吉姆能了解的话去打动他——当然最后告诉他,这些东西幼儿园都有。

第二天,诺瓦克起了个大早,一下楼就发现吉姆坐在客厅椅子上。“你在这里做什么?” 诺瓦克问。“我等着上幼儿园去啊!我不希望来不及。”在全家人的努力下,终于引起了吉姆上幼儿园的渴望,这是威胁和争论所不能达到的。

别人的想法一定会有他自己的原因。找到隐藏的原因,你就相当于有了解答他的行为,甚至性格的钥匙。

经过大多数外向者分析总结,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可以:

多一分理解,少一点矛盾。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世界上那些不如意的事情都可能成为随时引发矛盾的导火线。为什么老板要求这么严格?为什么妈妈那么啰唆?为什么对方会拒绝我的好心?如果你接下来的推理不再以自己为中心,把对方当做主语继续说下去,你会发现原来别人有难言之隐,有良苦用心,有为难之处,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多一分博大,少一腔怒气。也许你还会为一件事情而耿耿于怀,甚至大动肝火,这时只要你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你慢慢地就会心平气和,一腔怒气也会渐渐消失,变得更加善解人意,更加细心,更加宽容,更加和善,

多一点信赖,少一点盲目。为别人着想给对方带来的是方便、利益和愉快,别人自然会把你当做自己人来看待,无形之中就会信任你,而对你自己而言,先前那些盲目,你的不释然、困惑、恼怒..都会因此消除。

只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在无形之中化解矛盾,同时升华自己的人格。放下自己的主观来理解别人,理解之后才能有真正的沟通,沟通之后才能有真正的好人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