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强行入轨(2)

仇和十年 作者:包永辉


由于沭阳盗窃成风,沭阳人的形象也糟糕到了极点。南方某个建筑工地公开挂出“沭阳民工不予录用”的牌子。在苏北一些商贸洽谈会上,主办方时常会善意地提醒:“与沭阳人谈生意,后果自负”。当时在苏北十分流行的一句话是:“做人不凭心,出门遇见沭阳人。”

在这里,沭阳人已成了恶人的代名词!

对于触犯法律的人好办,打击就是了。1997年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六日上午8时,寒风凛冽,沭阳体育场上2万多人席地而坐,鸦雀无声,全县公判大会在这里举行。20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开执行逮捕、拘留,13名犯罪分子被当众判刑,2名强奸、抢劫犯被当场下达死刑执行命令,立即枪决。

在随后的“严打”斗争中,县、乡两级先后组织100多场公判大会,直接公开处理2000多名违法犯罪分子,清理出非法“保外就医”、“取保候审”人员1884人,其中88人被重新收监。

“严打”的震慑力不可谓不大,强大的舆论攻势不可谓不攻心,但它对农村中偷鸡摸狗行为的影响十分有限。有些人抱着“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的心理,看你仇和能奈我何。

对农村工作十分熟悉的仇和,当然不会束手无策。他深知,尽管农村社会治安很乱,偷盗之风盛行,但人们在找女婿时,对男方家的口碑还是十分在意的,试想谁愿意将自己的宝贝闺女嫁给一个贼呢?如果让偷鸡摸狗之人在电视上公开亮相,这无异于让其在姑娘面前现丑,必然会起到巨大的教育作用。

打蛇打在七寸上。看准了就干,是仇和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仇和的支持下,沭阳县电视台很快就推出了《沉重的忏悔》这个栏目。

原淮阴县汤集乡党委书记金连宝回忆说,那时的沭阳电视台收视率极高,连我们外县的人都争着看,我们觉得仇和真有办法,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沉重的忏悔》推出后的实际效果自不必多说。1998年的一天,年逾古稀的上海作家邹安和与仇和一起去沭阳县张圩乡。一路上,仇和不时地停下车来,与百姓亲切地交谈几句。仇和问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大爷: 

“小蟊贼还有没有?”

“都让你给抓走了,哪还有,你做了件大好事!”老人乐呵呵地回答。

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当时江苏省委常委、公安厅长李明朝的肯定。他顶着外界的种种压力,在省委常委会上力挺仇和。

站在今天法制社会、人权社会的立场上,我们必须承认,仇和的这一做法确实存在不妥之处,尽管它的效果是好的,老百姓是拥护的。但是,也有人指出,我们在分析这一事件时,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判断,不能用今天才开始流行、深入人心的一些观点、理念来苛求仇和10年前的做法。就像在沭阳为筹资搞建设曾“克扣”干部工资,而到了宿迁就不再这么做一样,仇和也是与时俱进的。

有人说,其实仇和在这件事上最大的错误或疏漏在于不该叫做“自我亮相”,如果还是这些内容,而将其改成新闻报道的方式,也许就没辫子可抓了。

后来,《沉重的忏悔》果然作了改革,名称改为《警事专递》,幕布撤掉了,播音员代替当事人念忏悔书。再后来,《警事专递》也取消了,改为《平安沭阳》,忏悔的内容也彻底不见了。

《沉重的忏悔》这一栏目的改革及最终的消失,是强硬的仇和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终于改变,还是沭阳的治安状况明显好转无需再播?我们不得而知。

管不住大盖帽,就拿掉乌纱帽

《沭阳县志》中记载,清朝时曾任沭阳县主簿的袁枚这样评价沭阳人:“性懒惰、嗜赌博、好争斗、喜诉讼。”

每闻此言,仇和都忍不住发火:“明明是官风不正带坏了民风,却反而栽赃百姓,天下哪有此理?”

仇和到沭阳不久,就提出了“四风建设”,即端正官风、引导民风、净化乡风、树立县风。执法部门是群众看待政府行为的窗口,也是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一个焦点,于是仇和的新官之火很快就烧到了这里。

1997年1月12日,全县整顿行风工作会议隆重召开,整顿的重点是27个执法部门。仇和在会上说,“管不住大盖帽,就拿掉乌纱帽”,并要求各执法部门将自身职责和要求向全社会公开,并就服务社会的内容作出承诺,接受社会监督。

1997年1月18日,沭阳人惊奇地发现,《沭阳报》整版刊登公、检、法、工商、财税等执法部门的服务承诺,并公开监督电话,老百姓如发现某部门的行政行为与承诺不符,可随时举报,县“纠风办”立查立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