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经济再崛起的三大薄弱环节(2)

大国战略 作者:唐晋


     最近几年,美国政界和商界的一些高层人士,对中国在世界出口份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特别是中国出口的产品中富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这个趋势,表示非常的担忧。他们认为,中国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比重的上升,可能表明在东亚又有了一个类似于日本那样的现代重商国家。这里“重商国家”的隐含的意思,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全力扶持本国的企业出口,赚取竞争对手国家的外汇,用以富国强兵。

  然而,国际上近来一些冷静的比较研究表明,美国那些政界商界人士的担忧,其根据很不充足。这主要体现在:第一,中国现在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主要不是由中国的本土公司而是由在华的外资公司所主导。第二,中国的本土工业公司在产品设计、产品最重要的部件、最重要的制造设备方面,深深地依赖于美国、其他西方国家和日本等先进工业国家的进口。第三,中国的本土公司到现在为止,仍然采取很少的措施来吸收它们从国外买进来的那些比较高等的科技,并且缺少有效的途径将那些买进来的技术吸收并传播到中国的本土产业界。这些都使得中国的本土公司在可以展望的近期中期内,很难变成对西方国家及它们的企业在技术上的有力的挑战对手。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大陆在过去25年里的发展模式,非常不同于亚洲四小龙在它们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所展示出来的发展模式。中国技术上的对外依赖性,限制了中国成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对高科技的西方国家的主导地位进行挑战的先进工业强国的前景。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上的差距,表现为前者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依赖外来技术,特别是中国本土企业的研究投入很低,出现了技术上“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循环局面。

  根据中国产业界的调查资料(参阅陈锦华:“中国企业500强距离世界企业500强有多远?”《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8日),2003年,全国重点企业的研究和开发经费只占这些企业当年销售收入的1%,远没有达到中国政府规定的3%~5%的水平,离OCED经合组织国家7%的水平差距更大。中国的500强企业这么多年来不少是以引进技术为主,一些企业在技术引进费用和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比在最高峰时超过了12∶1,即花12元钱引进但只花1元钱消化。在中国的IT产业,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即使有一两家中国的本土企业开发出很好的技术,中国本国的其他相关企业也很少向这些企业购买它们的技术,这导致中国自己开发出的很好的技术在本国同行中得不到推广和运用。即使在购买国外先进技术方面,中国大陆与亚洲四小龙也很不一样。四小龙在经济高速发展期间,通常是花40%~50%的钱买先进国家的软技术,而中国大陆在过去的这么多年里,用来购买软技术方面的资金通常不超过10%,90%的钱通常是购买硬件设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