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节: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文化落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4)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作者:李洪峰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我们党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巨大、丰富的精神财富,使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有了新的发展,民族素质有了新的提高。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多次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民族素质还是有差距的。鲁迅20先生一生,既严于解剖自己,也在不断地同我们的民族“劣根性”作斗争。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和阿Q精神,今天仍然发人深省。吴冠中21先生晚年,曾讲过一段振聋发聩的话,他说:“越到晚年我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内涵最重要。绘画艺术毕竟是用眼睛看的,具有平面局限性,许多感情都无法表现出来,不能像文学那样具有社会性。在我看来,一百个齐白石22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多个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吴冠中先生是把鲁迅当做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来对待的。

同民族素质问题相联系的,是民族自信心问题。民族自信心也是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民族素质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民族自信心不足是一个重要表现。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强国文化扩张势头强劲。他们依靠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的强大优势,处处强加于人,企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一统天下。随着西方文化产品的多渠道大量输出,西方社会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或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到世界各地,“西方文化中心论”23长期甚嚣尘上。我国本土文化、民族传统受到极大影响,许多民族语言、艺术品种濒临灭绝,极大地弱化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受“西优中劣”价值取向的长期影响,造成一些中国人,特别是某些所谓精英阶层的“集体无意识”,在干部和群众中,客观上存在着某种文化虚无主义。在社会上,常常出现一些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相背离的现象,即所谓有损“国格”、“人格”的现象。民族自信心不足,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走向现代化道路中割裂和抛弃自身传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三是,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问题。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是否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既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也靠强大的文化影响力。2010年6—11月,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联合组织了“中国形象全球调查”。调查显示,61%的美国民众认为“中国已经在世界政治中具有影响力”,77%的受访者认为“十年之后,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将增加”,64%的美国民众认为“中国经济具有国际竞争力”。但调查同时表明,美国人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72.5%的美国人不认为“中国有非常吸引人的流行文化”,仅40.6%的人认为“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文化上总体存在的西强我弱的态势,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

就整个西方文化来说,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标志性的主导性话语;而与此相比较,中国文化在世界话语体系中主导性的话语还不多。冷战结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政治权力斗争不仅围绕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等传统硬实力资源展开,而且围绕价值观、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软实力资源展开。无论是硬实力的竞争,还是软实力的竞争,有关各方越来越把角逐国际话语权和合法性摆到日益重要的地位,围绕话语权展开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当今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诸如恐怖主义的概念界定、国际人权准则和人道主义干预、气候变化和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标准、汇率争端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案,以及在利用核能与防扩散等问题上的争斗,几乎无不首先表现为国际话语权之争。无论是美国、俄罗斯等处于国际政治舞台中心的大国,还是挪威、新加坡等小国,甚至连原先不属于国际政治游戏场中的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媒体等,也无不把谋求左右国际舆论导向的话语权作为角逐的主要目标之一,并积极谋求将自己的特定话语巩固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游戏规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