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节: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文化落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5)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作者:李洪峰


一个国家在实施公共外交的过程中,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国内十分有效的信息传递者,在国际上却未必能胜任相同的使命。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媒体的偏见,另一方面是中国的话语缺乏学术理论支撑。西方的话语往往基于学术研究,如文明冲突论等,因此从政策上对之加以批判是没有力度的。中国制定国际议题和国际规则的能力还相当有限,多数情况下只能表现为对西方话语做出反应,总体上处于结构性弱势当中。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要想转化成为话语权还需具备战略支点,要通过外交、外贸、外宣、国际民间交流等众多渠道,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才能将文化软实力优势转化为话语权优势。一般而言,提升话语权的主要载体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现代西方话语权问题的关键在于西方文化中心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群体中的一员,我们要坚持用先进的价值观对外讲话。各个国家之间虽然千差万别,但人类作为整体是具有共性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社会性;二是劳动创造性;三是自主选择性。符合这三个人类本质的价值观就是先进的价值观。儒学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复兴是有原因的,因为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符合人类本质中的社会性,所以大家都会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在提升潜在国际话语权方面是存在优势的。

汉字的魅力、中国语言的魅力、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思想的魅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还远远没有为世界所高度认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发明权也不是我们自己的,是亚里士多德24讲的。他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使生活更美好。

在文化产业方面,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对15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分析:美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为0.87,位居15个受测评国之首,中国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为0.22,低于0.5这一国际竞争力指数的平均值,明显处于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弱势地位。

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引进来”和“走出去”相比,两者还不相匹配。如果说经济是顺差的话,文化毫无疑问是很大的逆差,像电影等文艺作品,进口远远大于出口。世界上“中国制造”已非常流行,从衬衫到鞋子,从玩具到工艺品,几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文化并没有相应地随之“走出去”。我们还缺少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设计和战略思考。比如,我们拿什么“走出去”?如果“走出去”的都是一些“声色犬马”、肤浅之物,不但不会树立中华民族的形象,反而可能带来可怕的民族误解。英国有莎士比亚,法国有巴尔扎克、雨果,俄罗斯有普希金、托尔斯泰,这些国家都拥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师,才赢得了世界的理解和尊重。一个国家在艺术和思想方面的输出有它的客观规律,强大的人格力量、巨大的民族创造力、伟大的精神境界,这些东西震撼和感动了其他民族,才算是真正的“走出去”,才是对世界的真正贡献。

再以风靡世界的美国大片为例,题材各个不同,但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二是美国民族精神、美国式的英雄主义;三是表现美国式生活情趣、美国式的爱情。总起来讲,是高品位、高质量的。我们的一些影视作品还不可同日而语,还不入流。法国作家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他的新书《主流:关于世界流行文化的调查》中指出,全球化和互联网重组了文化产品“战争”的各种力量。这些力量在重新划分世界文化的版图,而对各国的综合国力产生深远影响。

从长远的国际竞争来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果长期落后、长期滞后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由富国向强国的战略转变。这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讲我国文化落后的状况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分析,是因为我国有两个根本优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