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节:关于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2)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作者:李洪峰


从大文化的视野出发,我国文化建设的目标,应该特别注重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提高国民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治素质、健康文明素质。在西方古典政治学中,曾就公民素质作过深入的探讨。柏拉图48的哲学王治国思想,亚里士多德对德性公民的重视,卢梭49对公民素质和国家体制之间关系的论述,托克维尔50对传统习惯、民情的强调,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公民素质对于良好制度有效运作的重要性。而中国自古就有“以德治国”的理念传统,它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并引导子民们向善。大量事实说明,具备一定素质的公民是任何形式的好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因素,正如孟德斯鸠51在《论法的精神》中所强调的:“共和国的原则就是美德。”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学者认为,中国现代化历程表明,中国走向现代化屡受挫折的“第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始终没能培养出够格的现代化的公民,没能培养出不但能自尊而且能自律、不但能自强而且能自胜的独立自由的个人,没有培养出既能伸张自己的权利、也能担当自己的责任的独立自由的个人”。目前,自然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某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等诸多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有良好的公民素质作为支撑;二是确立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思想品德建设同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我国文化历来有重要的教化之责。确立新的道德规范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长期任务;三是深化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价值观同道德建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四是坚定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信念,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一个更高层次、更核心的目标,是文化建设的灵魂,不但党要有信念,国家和民族同样要有信念。

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最根本、最基础、最重要的是提高国民素质。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引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着眼于国家长远建设,有必要实施国民素质建设伟大工程,经过长期努力,使我国国民素质有一个显著的提高和进步。

第二,关于文化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一个现代化强国必然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且归根到底,要靠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没有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进步。”文化是国家的根脉。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谁不认识文化的价值,谁不重视文化建设,谁就将犯历史性错误。要确立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努力改变我国软实力与硬实力不相适应的状况。

从宏观上看,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

从微观上看,我们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也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从长远来看,文化权益更为重要。因此,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重要、更突出的位置上,推动和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