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节:关于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4)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作者:李洪峰


第三,关于文化自信。

从历史层面来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从来没有间断过,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今天仍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芒。罗素53就曾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无数可圈可点的文化名人和文化典籍。比如,我们有万象峥嵘的《诗经》54,蔚为壮观的《楚辞》55,有美轮美奂的汉赋56,有流光溢彩的唐诗57,有抑扬顿挫的宋词58,有煌煌巨著《史记》59、《春秋》60、《资治通鉴》61,有小说艺术的高峰《红楼梦》62,有博大精深的《老子》63,有汪洋恣肆的《庄子》64,有宏大庄严的《论语》65,有生动活泼的《孟子》66,有严谨深刻的《孙子》67;我们有屈原68、宋玉69,有司马迁、司马光70,有李白71、杜甫72、白居易73,有苏轼74、辛弃疾75,有王羲之76、颜真卿77,有陶渊明78、欧阳修79,有韩愈80、柳宗元81,有曹雪芹、罗贯中82,有汤显祖83、关汉卿84,有唐玄奘85、慧能86,等等,还可以举出许多,可谓群星灿烂,气象万千。对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不能妄自菲薄、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数典忘祖;当然也不能泥古不化,拜倒在古人脚下。我们要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华,实现历史文化现代化。重要的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过程中,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色。

从现实层面来说,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历程,不但创造了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了改革开放,而且创造了新的辉煌灿烂的文化。

从未来层面来说,中国文化有着广阔而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括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这一伟大实践过程,必然是一个文化创造和文化腾飞的伟大历史过程。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充满信心,任何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没有根据的。

总之,我们要用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层面,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伟大价值,并从中建立起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接受外国的方法和经验,但文化的主体和动力、文化的内容和方向,都在我们自己。实现文化自觉的根本目的,是确立和把握我国的文化自主权,实现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发展。这是我们的根本着眼点和立足点,也是我们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起点。我们要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新的历史文化,创造新的历史文化高峰。

第四,关于文化观念。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核心价值观的挑战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重新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是一个战略问题。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第一,长期以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影响根深蒂固;第二,东方和西方在文化观念上存在巨大差异;第三,我们的文化观念不但对未来的中国发展有好处,而且对未来世界的发展有好处。中国文化提倡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际和平,具有深刻丰富的精神内涵,不是西方所谓前卫艺术的衰败文化,不是西方强调竞争的扩张文化,也不是西方鼓吹文明冲突的冲突文化。中国文化是讲生活情趣的文化、是讲人文境界的文化、是讲天地气象的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精神,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样化的形势下,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和文化旗帜,是中华民族文化观念的核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做精雕细刻的工作,要做潜移默化的工作,要做入耳入脑的工作,要做深入人心的工作,并以此来带动社会道德规范、法制规范和行为规范建设,促进全党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工作,不是虚的工作,而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百年大计、根本大计。从很大意义上说,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最需要加强的恰恰是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要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科学的先进的文化观念,把全党全民族武装起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