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节:关于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5)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作者:李洪峰


第五,关于文化基础。

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还严重滞后。以公共图书馆为例:英国平均1.2万人有一所,美国平均3.3万人有一所,法国平均2.2万人有一所,韩国87平均10万人有一所,我国平均46万人才有一所,人均购书经费不足0.30元。不仅存在数量差距,质量差距更大。中等城市以上地区,要逐步建设一批民族性、时代性、标志性的高品位的文化设施。

基层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立足基层大力发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等,使文化的根基深深植根于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这里涉及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只有把国家和民族文化普及的基础搞扎实、搞深厚,使整个社会有深厚的文化氛围,才能更好地提高文化。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直接面向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

要加快培育文化市场。目前我国文化领域的市场体系建设水平整体上还不够高,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市场机制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某种“市场瓶颈”。要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加快培育大众化文化消费市场,构建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要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要千方百计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精品力作,努力创作一批新的文化经典。

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要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不断为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创造新的形式。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让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观念在世界广泛传播、持续传播。

要加大文化建设投入。我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多年在0.3%—0.4%之间徘徊。2008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248.04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62427.03亿元)的0.39%,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18.77元。而同期教育事业费达到8937.9亿元,占14.32%;卫生事业费达到2722.4亿元,占4.36%;科技事业费达到2108.3亿元,占3.38%。农村和基层、中西部地区则更为薄弱。2008年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投入共计62.5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5.2%。占全国人口2/3的农村人口,仅享有全国1/4的文化事业费。韩国在2000年之前,文化产业占国家GDP的份额不足1%,但是到了2004年以后超过6%,这得益于韩国“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支柱产业,制定了从政府投入、税收减免、土地优惠、人才培养、市场补贴、政府奖励等一条龙的政策。韩国的文化产业市场迅速培育成熟,成为亚洲新型文化产品输出大国。

对文化投入,要从全局、长远和战略上着眼。不但要深思熟虑,更要深谋远虑。现在,还不是政府在文化产业的经济利益上有所获的时候,而应该从国计民生的长远战略利益来看,国家和各级地方都应该有文化发展的立法保障,有文化投入的法定增长,有人均经费的概念,使加强文化建设的国家战略真正落到实处。除了国家投入,还有社会投入的引导问题。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要逐步使文化投资成为社会投资的战略重点之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