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茗心(五)(6)

山居性纪:性是种子,禅是花开 作者:吴光磊


 

颜回举了诸如诚实、谦虚、忠诚、恭敬、专一等等好品行,说我要靠着这些去感化他。被孔子一一否定。孔子说对一个残暴至极的人来讲,这些是根本不足以感化他的。颜回说那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请问您有什么方法吗?

孔子说,那你先斋戒吧,清净一下,我再告诉你。你刚才所说的所有方法都是先有了已意,有了自我的执见,并不是顺应客观自然的实际情况。做事情哪有那么容易呢,如果真要那么容易,我就不会老重申“顺天合道”——顺其事物本真自然来行事的道理了。

颜回说我家穷,天天本来就都没得肉吃,不沾荤腥,像这样可以算做斋戒吗?孔子说你这是形式上的、祭祀的斋戒,而我说的是真正的斋戒——“心斋”。

颜回赶紧躬身施礼,请教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孔子说,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要用耳去听,而要用“心”去听,不仅用“心”去听、去体会,更要用气去听、去感应!聆听的功能只不过停靠在耳朵上,而“心”才是真正停靠在与外物的交融中。(也就是说,“心”才是那个能感知外在的主体。)“气”是那个“空无”而能容纳万物的,“道”是汇集于“空无”的,那个“空无”,就是心斋。他的这段话明确地指示出,不仅要听之以“心”,更要听之以“空无之心”。

找到那个“能听、能觉的心”,即是认识心之“明”。不仅如此,更要认识此心(心物一元)的空无,也可以说认识蕴于万物本身的“空无”——空无之性。

真正认识、安止于此“空明之心性”——那个空明的心境,即是“心斋”;安止于那个本无所执、心境一如的“空无”,即是“心斋”。

裳儿,这实实在在、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就是在讲明心见性。

现在这么细致地分析,也是力求先帮助你确认这能觉之“心”——明心,以后我们再彻底指示它“空明之性”——见性。颜回言下契入而大悟,感慨说:“我原来不曾禀受过‘心斋’的教诲,所以确实感到存在一个真实的颜回。如今我领受了‘心斋’的教诲,顿时觉得不曾有过真实的颜回,这样可以算达到空明的心境吗?”(他由于言下内在的确证、内在的静定而洞见到了一切、包括“自我”无非无常变化、因缘和合的本质,洞察到了这一切的虚妄性,真真正正见了事物的空性,因此作此感慨。)

孔子说:“你表述得很对,我告诉你,如果能够进入到追名逐利的牢笼遨游而不为名利所动(因为没有自我、我执)。卫国君主采纳你的意见就说,不采纳就不说(因为没有自我、我执)。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也不索求,心思纯一,把自己寄于无所求的境地,就差不多合于‘心斋’了。”

进而孔子更概括了‘心斋’的功德 ——“瞻彼痊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观照那个空明的心境,空明的心可以生出光明来,吉祥的事感应汇聚于凝定安止的心。

这是非常明确与绝对的指示——空明的心出生光明,凝定安和的心感召吉祥之事。

这是人生的窍诀,是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是老夫子一辈子凝结出的生命精华。不要怪老祖宗没有传授啊,只是我们无知无畏、数典忘祖而已呀。

最后孔子更是强调说:“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崦外用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如果心境不能宁静,就叫坐驰,坐在那里就心思狂奔。而顺着耳目向内寻找,以致对“心”完全通达,因为“心”的醒觉而象山一样屏蔽、遮止了“外在干扰”。(安闲了达、内外通彻。)像这样的人鬼神也会来依附、归敬,何况人呢。这是万物感化的根本,禹和舜把握的要领,也是伏羲、几蘧所始终遵循的道理,何况普通的人呢。 “万物之化也”,噫!用词还有没有比这更根源、更到位、更彻底、更绝对的呢!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还有和尚给我的三个馒头,吃了两个,剩下一个想万一路远,捱到下午吃,晚上找到地儿就好办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