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虑而后能得”—深思熟虑臻于至善(1)

《大学》之道:致圣领导力 作者:钱林涌


 

《大学》“七证”的修养层次,从“知止”到“定”、“静”、“安”,一步步教给我们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可以说,之前的“五证”是内明学养“定”学的功夫层次,其中“静”、“安”是“定”字效果的扩充,而下面讲解的“虑”、“得”是慧观智知的成果。

《大学》关于“七证”最后一句话“虑而后能得”,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修证的最后两个层次。“虑”字可以按照思想的“思”字的含义做解释,也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忧思。我们当代人常用的名词如“忧虑”、“顾虑”、“考虑”、“思虑”等,虽然每个词思考的侧重点不同,但是这些词的中心都是以“虑”为中心,也就是以“思”为侧重点,所以这里的“虑”可以解释为精思的意思,也是那个时代的习惯。

这个“思”字的含义也经历了历史的变化。在秦汉时期,书面表达上用“思”较多,但是在口头表达上更多是用“想”。魏晋直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和梵文传入中国并广泛流行,涉及了“内明”(逻辑)的思辨,因此逐渐将“思”和“想”通用的习惯打破。这个时期,“想”是属于心理上、头脑里的粗浅现象,称为“妄想”,甚至称为“妄心”,因为人们发现“想”的现象并不受思维控制,是跳跃的,不请自来而又倏忽而去的,抓不住它的踪迹。而“思”字,与妄想不同,它有逻辑性,是细致的,可以宁静内心,而非“想”主要是扰乱心神。可以用读书来作比喻,如果我们对读过的书忽然忘记了某个情节或知识点,这时便要到处找线索来回忆具体的情节,这便是“想”;但如果我们对这本书了如指掌倒背如流,随便提起一处就可以侃侃而谈,举一反三,进行深入探讨和思索,这便是“思”的作用。

知道了“思”的具体含义便可以了解“虑而后能得”的意思了。“虑而得”的道理类似于子思在《中庸》中提到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境界,相当于佛学中讲的“慧观”或“观慧”的层次。“虑而得”究竟要得到些什么呢?“七证”究竟要得到一个什么成果呢?沿袭到现在,可以做出一个明确答复了:经过“知”、“止”、“定”、“静”、“安”五层次的修炼,思虑的智慧得到开发,就可以登堂入室得到“明明德”见道的真正成果了。这一方面对应上文,“大学之道”与“明明德”并非空言思想而是有真正的学养内涵,对照下文,便有“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总结。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世间的每样东西都有一个根源也有一个发展的终点。每件事情都会经历开始的产生原因,经过逐步发展,达到最后的成就。如果一个人可以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的顺序,知道什么应该先做什么应该后做,那么,他就接近于“道”了。同样,当你知道了大学之道,明明德的修养成果要经由“知止”逐渐过渡到“定”、“静”、“安”、“虑”,最后达到“明德”的得道境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