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齐家要修身(1)

《大学》之道:致圣领导力 作者:钱林涌


 

修身乃齐家之基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前面的“格物、致知”是内明之学,“诚意、正心、修身”是内外兼修之道,从这章开始讲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进入了外用之学探讨,真正将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将《大学》的核心要义付诸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中“齐家”之“家”,与西方的“家”大有不同,和现代形式的家庭也有差异。在古代社会中,这个“家”的概念是宗法社会和封建制度复合的产物,是“大家庭”和“大家族”,本质上涵盖了一个小型社会。在古时候,家是由“高、曾、祖、考、己”五世同堂串联而成的,家是以父系为中心的,但由于女子出嫁又会牵扯到男方的亲戚,所以家的外沿又包括叔姨姑舅等亲戚关系,可以说五千年前整个中华民族都是一家。

这样的大家族形成之后,基于血缘关系的链接变得十分重要,人与人之间更看重一种亲情,血脉之间的联系与管理,同时会有多子多孙是福的传统观念。其实,这样一个庞大的利益不同的家族管理起来并非易事,难度不逊于一个社会组织、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因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已经制定好规章制度,只要照章办事,公平奖罚,大家即可心服口服,“虽不中,亦不远矣”。但是管好一个家庭关键在于“情”,都是有血缘关系的近亲骨肉,没有办法用固定的法律法规去硬性要求,所以,如果执事人道德不好,有偏颇亲疏,很容易让一家人反目成仇或是家散人亡。

正确规避五种不健康心理

澄清了家的内涵,即可明白“大家族”、“大家庭”内部的调和与统一是“齐家”的根本内容与目的。“大学”这一段“齐其家在修其身”的内容着重指出一个家庭或者一个组织、国家的管理人员应该尽量避免五种情感偏差,这五种情感偏差主要是:“人之其(有)所亲爱而辟焉;(人)之其(有)所贱恶而辟焉;(人)之其(有)所畏敬而辟焉;(人)之其(有)所哀矜而辟焉;(人)之其(有)所敖惰而辟焉。”“辟”是偏僻、偏差的含义,是由于种种不合理的情感而造成的误差。这五种情感广泛存在,上至国家领导人、企业管理者,下至家族族长、为人父母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问题,需要他们及时自省反思。

何谓“人之其(有)所亲爱而辟焉”?意为人会因为自己特别喜爱亲近某个人、某事物而偏袒、宠溺这个人,造成判断力下降,从而影响大局。历史上有名的“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便是典型代表。

战国时期赵国被秦国围攻,在赵国负责政事的赵太后向齐国求助,齐国要求赵太后将最喜欢的小儿子长安君送来齐国作人质,否则不予出兵。任由大臣劝说,赵太后就是不答应要求,甚至说“如有人再来劝之,老妇必唾其面”。在这个紧急关头,触龙出面,晓之以理,告诉赵太后真正对一个孩子好就要给他立功的机会,不能因为“亲爱”他就锦衣玉食一味宠溺,让赵太后明白不可以因为宠爱长安君而偏袒他,这样既对长安君的成长和未来不利,也对国家的前途不利。触龙这样说道:“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之位,而封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指公王)。”文章结尾也用赵国人子义之口总结道:“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以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当一个人特别喜爱某一事物时,判断力就会出现偏差,不能正常思考问题,所谓“关心则乱”就是这个道理,感情会将理性暂时蒙蔽。欧阳修也说过:“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不仅是涉及国家间利益的要事,就是家长里短的鸡毛蒜皮小事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