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齐家要修身(2)

《大学》之道:致圣领导力 作者:钱林涌


 

“人之其所贱恶而辟焉”则是一种相反的情况,由于不喜爱某个人而造成的判断、行动失误。春秋时期的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即可说明这个问题。

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因为在生产郑庄公时正在睡觉,生育过程很不顺利,因此一直对郑庄公有偏见,喜爱小儿子共叔段。武姜几次阻止郑庄公继位。想扶植共叔段没有成功。于是在郑庄公即位后为共叔段选了一个富裕的封地,共叔段仗着母亲的宠爱和哥哥的纵容,在封地招兵买马,企图篡权夺位。郑庄公虽然知道共叔段的举动,但是一直不动声色,直到共叔段谋反时才将他一网打尽。而母亲武姜在共叔段谋反时应和,以及之前的种种偏袒行为也激起的郑庄公的厌恶,将母亲下放至小城颍,甚至说出这样的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不过后来郑庄公对自己的做法感到后悔,在大臣的帮助下,与母亲重归旧好。

这个故事中三人行为都有过错,为了权力完全抛弃了父母兄弟之间的血缘亲情关系。不过这归根结底在于母亲因贱恶而对两个儿子态度偏僻,造成了后来的悲剧,这就是“身不修不能齐家”。

“人之其所畏敬而辟焉”,这里的“畏敬”有两层意思,“畏”与“敬”,一般情况是由畏而生敬,并非真正的尊重,而且由于权势、威望等因素的惧怕而不得不尊敬,本质上说应该是一种畏惧。人的一生会有各种害怕的事情,年少时怕父母、老师,工作后怕领导,结婚后怕配偶,办事时怕迟到,考试时怕不及格,总是在担心着受穷和死亡,人的一生就在各种担惊受怕中度过,而这种惧怕也会影响判断力,在做一些事时畏首畏尾,被害怕的光环或者阴影所累。其中,这些“畏敬”之事都是潜意识心理在作祟,没必要害怕它们,只要端正心态去对待就会发现它们不过是纸老虎,没有想象中的可怕。

对于古人既害怕又敬畏羡慕的皇位,刘向一针见血指出:“夫天之生人也,盖非以为君也。天之立君也,盖非以为位也。夫为人君行其私欲而不顾其人,是不承天意,忘其位之所宜事也。”晏子也说过:“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皇位虽然被统治者说成是天子之位,但是在智者看来,只有为百姓谋福利的君主才可以称得上是明君,否则不过是虚占其位罢了。

至于“人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哀矜”的意思是同情和可怜,“矜”这个字含义比较复杂,既有自得也有怜悯之意。《大学》中用这个词是同情、怜惜的含义,就如同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人性中固有的同情、怜悯之心。佛家中提出的慈悲之心,便是这种仁爱同情之心。不过,佛将仁爱分为两极,“慈”指的是男性、父亲之爱,“悲”偏于母亲、女性之爱。慈悲哀矜如果发挥得当固然是好事,可以给人帮助,让社会充满爱心,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变成不分青红皂白的偏爱,失去本来的意义了,不但不会齐家,反而会偏离“修身”的本意。

最后一个“人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敖惰”指的是骄傲懒惰,做事时自我感觉良好而产生的懈怠、马虎的情绪。孟子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陷溺其心者然也。”当一个社会或一个家庭富裕了,他的孩子一般是奢侈的爱炫耀的,而一个社会如果贫穷,他的孩子一般会性情暴躁凶狠。很多富裕家庭的孩子就是因为从小锦衣玉食,生活条件太好而丧失了奋斗的动力,自视过高,眼高手低,等亲自步入社会便会发现自己才能不足以立足立业,而将前辈辛苦奋斗来的家产败光,“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道理。

这五个不好的心理问题,对领导者修其身会造成严重的阻碍,而身不修就难以齐家,正如《大学》书中说的:“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每个人都有喜爱的事物,但在喜爱其优点的同时也要看到他的缺点,反之,当你讨厌一个人时,也必须客观地承认他的美德和优点,这样才算自我修身到位,不偏不倚。但悲哀的是,大多数人往往做不到这样客观,他们会根据一己之好单方面褒扬或是贬损某样事物,主观性太强。就像父母看不到子女的缺点,农人只看到别人家的禾苗长得好,却从来不认为自己家的禾苗一样壮实。

要想修身进而齐家,必须首先避开这五点,才能找到方向,更何况这个家并非两三人的小家,而是几十甚至几百人的大家族。推而广之,“修身齐家”之道同样可用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领导者的个人修养。一个管理他人、担负着组织兴衰成败的人,首先要将自己的品德修炼好,各种权术、管理技巧都是细枝末节,修身立德才是根本。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领导者才有可能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家族文化、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的人整合在一起,不因“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产生判断和行动偏差,同等坦诚对待,将各种离心力凝结成一股合心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