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节:第一章 冬天来了,你准备好过冬的粮食了吗(2)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作者:诸总


凯恩斯主张,仅靠“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是无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达到充分就业的,国家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他提出,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应当出面采取措施刺激需求,帮助经济回升。就像是车在原地发动不起来,需要有人帮忙推一把,而政府就应当扮演这个推车人的角色。这就是著名的“凯恩斯定律”,也称为“看得见的手”。

凯恩斯举了一个很著名的例子说明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挖坑理论”。他在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说,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政府可以雇200个人挖坑,再雇200个人把坑填上,这样就创造了400个就业机会。在雇人挖坑时,需要购买200把铁锹,这样,生产铁锹的企业就有了收入,而炼钢厂也可以开工了。挖坑的工人用得到的工资购买食品,那么食品行业也有了利润。同样,填坑的时候,还得发200把铁锹,还得发200人的工资。这样,政府通过积极主动的方式,拉动经济回暖,让经济从萧条中摆脱出来。

凯恩斯的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肇始,这只“看得见的手”使西方国家从经济低谷中走了出来,走向繁荣。二战以后,西方所有国家都开始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凯恩斯因此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

说句题外话,后来一个名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又根据这个“挖坑理论”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也称“破窗谬论”。他说,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如果一个小孩打破了面包店的窗户,那么面包店的老板就不得不拿出钱来安装玻璃,这样玻璃工人和木匠就有活干了,接下来就会使伐木场和玻璃工厂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因此,自然灾害和战争都可以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这个理论看似符合逻辑,事实上却是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上的——面包店老板原本不打算花掉这些钱。如果面包店的老板用于安装玻璃的钱是打算购买面粉的,那么装了玻璃就没钱买面粉,面粉厂的工人就失去了一部分收入,正好与玻璃工人增加的收入相互抵消,后面的推论自然无法成立。

大致上说来,我们的经济就是被这两只手所左右着,虽然后来又出现了诸如供给学派、福利学派等等经济理论流派,但这些流派的理论均来源于这两只“手”。

“看不见的手”就像是道路,宏观经济则是在这条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时而上坡、时而下坡;“看得见的手”就像是司机,随着道路的情况,时而加油、时而刹车。

无论你的驾驶技术多么优秀,你也无法改变道路的走向。同样,无论“看得见的手”多么强势,都无法左右这只“看不见的手”,无法改变宏观经济的大趋势。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金融巨头,都只能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第三节 经济会衰退吗?

所谓的经济衰退,是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在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美国官方则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作为衰退的定义,而这个定义是人们日常使用最广泛的。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然呈现成长——发展——繁荣——衰退的周期性运动,这也就是经济学所谓的“经济周期”。

西方经济学家把经济周期所经历的循环分为繁荣、危机、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两位数的GDP增速和可以向世界炫耀的低通胀指数,我们早已被近1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数据宠坏了胃口。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身边所有的东西都在涨价,当通货膨胀不知什么时候悄然来到时,我们才发现,这些原本除了经济学家之外没有人关心的数字居然和我们的生活有如此之大的关系,宏观经济走势前所未有地变得重要起来。

“不确定”因素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不确定”也就是变化无常,在变化无常中把握趋势是比较难的事情,需要对经济大势给出适时的宏观把握,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中国经济目前最大担忧之所在。在这种“不确定”下,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我们将第一次经历一个经济周期的后半场,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经济减速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