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节:第二章 经济危机和资源危机(4)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作者:诸总


然而,在繁荣的背后,危机的萌芽已悄悄出现。仔细分析美国当时的经济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美国那时的“繁荣”主要集中在部分工业部门和城市中,其他一些工业部门和农业的不景气,使美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当时,美国国民收入的l/3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占有,而据1929年的统计数字显示,约有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活,他们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尚不足24%。

在1929年10月24日到来之前,美国纽约华尔街的股市牛气冲天,投机者蜂拥进入股市,转眼之间利润便滚滚而来,一些主要工业股票的价格甚至成倍上涨。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的金融界崩溃了,股市一夜之间从天堂化作地狱。所有的人都急于抛出自己手中的股票,连股票行情自动收录机都已跟不上股市下跌的行情。大崩溃的头一个月,便有260亿美元在股市烟消云散。

股市崩盘的危机直接导致5500多家银行倒闭,美国金融体系濒临瓦解,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就灰飞烟灭,而这仅仅是大萧条的前奏。

美国经济在1929年—1933年间下降了30%,到1932年,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至少有13万家企业倒闭,5000万人失业,失业率高达25%,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8812家银行倒闭,上千亿美元化为泡影。

当时,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美国出现的经济危机很快引发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1930年,严重依赖美国资本的德国发生经济危机;接着,英、日等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1932年,法国经济也开始萧条。这时,各国不得不相继宣布放弃金本位。

美、英、法、德共有30万家企业倒闭,失业工人达到3000万以上。许多昔日机器轰鸣的工厂区,变得死气沉沉,野草丛生,成为所谓的机器“墓地”。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但垄断资本家为了维持他们的利润,稳定商品价格,却大量销毁商品。大量的玉米、小麦、棉花、牛奶等产品,或被当作燃料,或被倾入河流、大海。1933年以后,这场经济危机的高潮才过去,但各国经济的恢复仍是步履维艰。

从现在中国的经济情况来看,美国当时的情况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

1.产品相对过剩

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产品摆脱了对欧洲市场的依赖,进入内需拉动时期。当时美国的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人民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产品并非出现了绝对过剩,而是由于购买力的下降而出现的相对过剩。

早在2006年年底,就有人预知到中国经济正面临产能全面过剩。近年来中国国内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重,而市场消费增长却并不明显,内需不旺使得中国产品被迫出口,导致了大量的贸易摩擦,使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风险越来越大。

2.居民购买力不足

上世纪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消费的疲软。

2008年一季度国家财政收入增幅达35.5%,与1985年相比,我国经济增长约30倍,财政收入增长约34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20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1倍。在为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而喜悦之余,还应理智地看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大落后于经济增幅,农村居民的收入,竟然落后经济增幅约20倍。相对过低的收入限制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沉重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住房、教育等不得不消费的大笔开支,削弱了收入有限的中国消费者在其他方面的消费能力,使得居民消费倾向逐年下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