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节:第二章 经济危机和资源危机(5)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作者:诸总


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而同期世界平均消费率是78%—79%,差别之大就如天上和地下。

3.经济泡沫过度膨胀

当时美国的投机活动非常猖獗,不但有职业投机者,一些普通的美国人也参与投机,把它作为致富的捷径,信托、债券、股票等产品供不应求。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而银行的经纪零售业务、证券批量制造加上资金杠杆推波助澜,形成危险的倒金字塔负债结构,结果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发展到令人难以相信的高度。股票以其账面价值的3倍到20倍的价格卖出,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导致了日后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

2007年末的中国拥有几乎所有泡沫经济的特征。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屡创新高,9月CPI同比上涨6.2%,环比上涨0.3%。前九个月共实现贸易顺差1856.5亿美元,超过2006年全年水平。中国股市上证综合指数超过6000点,是两年前的5倍多,中国目前拥有的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的公司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工人、农民、学生、职员纷纷进入股市,甚至退休的老人也在股市中投入了他们一生的积蓄。

中国国内房价自2002年以来增长了30%,经济学家谢国忠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称,中国房地产的总价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7倍,而日本在1989年的时候为4.5倍,香港在1997年楼市崩盘之前为7.5倍。日本在泡沫破裂之后经历了10多年的经济停滞,香港也经过了几年的艰难时期。

虽然目前尚不能肯定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中国,但这已经足够引起我们的警惕。从历史上来看,一般小国比较容易发生泡沫经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形成全民性的泡沫难度较大,但是,一旦泡沫发生,其破灭时所造成的破坏力也将成倍放大。

第三节 危险离我们很近

衰退对我们来说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衰退并不可怕。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比衰退严重得多的问题已经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中国正面临全面的资源危机。

中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而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约占40%,中下等耕地和有限制耕地占60%。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通、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还在不断减少。我国号称“农业大国”,而实际上的农业规模仅为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

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更是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我国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较少,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金等多为贫矿,开采成本普遍较高,从这点上来说,我国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并不是很多。

《矿产资源与中国经济发展报告》推翻了以往各机构关于中国近30年对石油、天然气、铁、铜等主要矿产的供需缺口预测,认为“未来20—30年内中国现有资源的供应将不可持续”。

报告的第一执笔、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安建博士说:“除煤之外,我国主要的矿产资源都已告急。”

我们即将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各种矿产的消费高峰。2012年—2014年,中国每年需要2.4—2.6亿吨铁,未来的20年间需要进口30亿吨方能满足需要;2019年—2023年,铜的需求将达到每年530—680万吨的高峰,未来20年需进口5000—6000万吨;2022年—2028年,铝的需求将达到每年1300万吨,未来20年需进口1亿吨。

我国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的钨、稀土、锑和锡等矿产,近年来因滥采乱挖和过度出口,绝对储量已下降了1/3—1/2,按现有产量水平估计,10年内也将面临供应缺口。

这些数字绝不是危言耸听,资源危机的到来比人们预计的早了许多。

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的继续膨胀,开始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总量来支撑高消耗的生产方式,我们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来承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

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我们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对中国而言,如果我们继续沿着当前这种发展模式走下去,将难以解决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难以解决区域分化和阶层分化的矛盾,将难以解决全球环境恶化的矛盾。

很幸运的是,国家已经将此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蓝天工程、环境治理成为头等大事。

我们也许是幸运的一代人,能看到未来新文明的曙光,它将彻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