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节:第五章 泡沫与风暴(6)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作者:诸总


但美国政府亡羊补牢的措施似乎已经晚了,次贷危机已经引发了美国金融机构的连锁反应,美国政府连番出手相救,但终究无法挽救所有的金融机构。

2008年9月15日,美国有着158年历史的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而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也在同一天忍痛出让控股权给美国银行,华尔街迎来了一百年里最黑暗的一天。当天美国股市大幅低开,随后一路下滑。

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504.48点,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下挫4.71%,为“9·11”恐怖袭击后股市重开当日以来的最大跌幅;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3.6%。

雷曼兄弟的破产将不可避免地加速和加深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系统的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9月14日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认为,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随着雷曼和美林出局,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的三家已经在过去六个月里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贝尔斯登在2008年3月已经被摩根大通以“跳楼价”收购。此次金融风波极有可能导致美国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一旦出现资本大逃亡,中国庞大的美元储备将面临巨大的损失。

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单边下调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央行的这一举动与雷曼兄弟公司和美林公司的危机有关。这标志着我国从紧的货币政策向积极货币政策的转变,将会改变资金链普遍紧张的现状,保证经济发展的活力。

此前,我国央行在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间曾1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2006年4月至2007年12月间8次上调存贷款利率,而此次利率调整,是中国央行近4年来首次下调贷款利率、近9年来首次下调准备金率。

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并不是从雷曼兄弟的破产开始的,早在几年前,美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就采取了一系列的宽松货币政策,减息、加大货币投放量等种种举措导致美元贬值和人民币汇率上升,同时提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目前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次贷危机出现后,美国的经济衰退直接导致了美国消费需求萎缩、国内的消费水平下降,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

2008年以来,一些美国客户开始要求推延订单的交货时间,并通过变相推迟支付货款以及节约仓储费用等方式来缓解资金压力。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在中国涉及信用纠纷的金额同比增长竟达到了惊人的144%。这使得已经经历人民币升值加速、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扬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的中国企业,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07年第四季度,我国对美出口额还保持着10%左右的增速,而到了2008年1至2月份,我国对美出口增长额为零。截至4月份,贸易顺差平均比去年同期下降近6%。

除了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之外,次贷危机所导致的美国经济衰退使得大量国际游资进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的中国寻找出路,这些资金大多投入到了房地产、基础资源以及各种金融资产上。

我国过去10年来的资本回报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资金充裕,投资回报率又逐年上升,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进入中国,于是导致投资过热,并由此引发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从而引发了信贷膨胀、投资膨胀,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更可怕的是,一旦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或者其他国家出现了更好的投资机会,这些“热钱”就会在短期内撤离中国,从而戳破中国经济中的泡沫,很可能引发中国经济的剧烈动荡。

次贷危机对我国股市的影响也不可小觑。虽然目前的中国股市仍然是一个封闭的市场,但通过香港股市的渗透,次贷危机对股市的巨大杀伤力已经直接作用到了中国股市。

在2008年新年之际,沪深股市顽强地迎来了开门红,但中国股市最终还是没有逃脱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大小非解禁、平安再融资事件、准备金率的大幅度提高、券商IPO5年再开闸等一系列打击,短短半年之内,中国A股暴跌高达48%。

由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给中国带来的警示远非直接投资的损失所能涵盖。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火爆异常,许多人纷纷投资炒房,不少银行都推出了各种新的贷款方式。

例如深圳某银行2006年推出了名为“双周供”的贷款方式,以“双周”而不是以“月”为单位进行还款,借贷人既能缩短还款期,又能少付利息。又如“循环贷”业务,也就是用房子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一定的贷款。贷款人买的房子越多,获得的贷款也就越多,又能买更多的房子。炒房的高额利润使越来越多的热钱进入房地产业。目前我国虽然尚未出现大规模的贷款违约现象,但不断上扬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迫使央行屡次提高利率,而不断提高的利率,又会导致许多炒房者因交不起利息而违约。

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全球经济衰退中,中国曾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地抵御了经济危机的破坏,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这一次,我们还能再次创造奇迹,在新一轮世界性经济衰退时继续逆流而上吗?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