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节:第三章 忙得把自己的箭射到了别人的靶子上(2)

你为什么越忙越穷 作者:张静宇


高田文太讲的不无道理,中国拥有约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社会竞争力自然要更激烈些,因而人们的“忙”也就不足为怪了。据有关专家统计,过去10年里,美国的工作狂增加了5成,中国的工作狂增加了4成。在北京工作了几年的人几乎都知道,中关村是最大的“加班族基地”,在那儿上班的“工作狂”在北京可以说是远近闻名。那里很多公司都提倡“工作即娱乐”的16小时工作论,甚至中关村附近有一写字楼上“左岸工社”的广告就设计成了一只黑虫子(有人说其灵感来自卡夫卡的《变形记》)。英国《金融时报》对中国当前这种形势分析得一针见血:“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拼命工作,甚至自愿加班。中国人努力工作的动力来自焦虑——对于失业的焦虑,对于生存压力的焦虑。”

确实如此,当今社会CPI飞涨、股票狂跌、压力指数飙升、情感缺失、能源紧缺,“为工作而工作”是“穷忙族”激增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的“穷忙”行业很多,比如清洁工、洗衣工、快递员、电话接线员、普通业务员、厨房助理、建筑工人……还有很多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或培训的高才人士,也被纳入了“穷忙族”。最具代表性的是外文翻译,翻译的工作繁重程度不比作家低,收入和付出却不能成正比,不仅得不到什么保障,而且即使译本畅销了也同样拿不到分红。

美国都市社会学家卡莱斯曾把迅速发展国家的这种现象称为劳动市场的“双元化现象”。这种“双元化现象”是指在全球经济普及化及劳动市场弹性化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导致除了一些具备高精尖技能的人才有大量需求外,一些看似微不足道行业的劳动工作者日益增多,而在劳动权益与社会安全保障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其实说得简单明了一点:“双元化现象”就是“富闲人”与“穷忙族”两极越来越分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成为了后工业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前是有高学历就能够高就业,现在这种说法已成绝响。

个人欲望在膨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也成了一种资源,也受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

对于“穷忙族”的主力“80后”来说,就业是最大的问题。在当今这种“以财富论英雄”的社会风气下,很多大学生们在读书时就已经受到了社会浮躁功利气息的影响。小学六年辛辛苦苦,初中三年勤勤恳恳,高中三年废寝忘食,大学四年奋力冲关。大学生们使尽浑身解数拿到的各种证件,但到头来未必就能用得上。拿着一大堆的证件却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有的就连一般的工作也找不到——刚毕业就失业了。面对这样的压力,“穷忙族”的个人欲望当然会不断膨胀。

很多“穷忙族”在择业时,会迷恋于高职位、高待遇,他们十分看重自己的面子,爱图虚名,一旦有个什么好的职位或岗位,不论自己能力行不行,都削尖脑袋往里钻,至于去了那个岗位工作是否称职,就不管了。这种做法不仅使自己工作上受累,将来发展受到限制,也会影响一个单位工作的开展,这种选择除了面子好看,其实并不高明。

褚生是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在一家电器零件公司做销售业务员。他负责销售的电器零件产品线是个大部门。刚到公司时候他认为这是一家大公司,“我们有各式各样的产品”。能满足顾客各种需求的产品线才能赚大钱,这是他的想法。

在这家公司工作1年后,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公司提供的产品还是不够全面,不能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这直接影响到他的销售业绩,忙来忙去还是赚不到多少钱。于是,为了自己以后的发展,和能够赚更多的积蓄,他转到另外一家产品较多样化的公司,不但规模较大,也较有发展空间。

可是没干多久,褚生得知他的一个大学同学也在从事他这个行业,并且工资待遇要比他现在这个单位的要好得多。此外,现在他还有一个新的麻烦,他本以为在以前单位有过往来的客户仍然会支持他,但是他离开原来那个公司后,那些他多年来视为好友的客户却不愿向这家新公司下订单。这样一来,他的销售业绩还是平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