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节:佛教中的“坐禅”(2)

空腹健康革命 作者:田晶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淡泊名利,平息欲望,不为外界的纷扰所动。这些“禅”学的思想运用到断食养生中,丰富了断食养生的内涵。断食无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强制断食,不仅起不到养生的效果,还会引起精神上的极度痛苦,进而导致身心俱疲。如果在断食时辅之以“坐禅”,使人忘记食欲,效果就好多了。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佛祖释迦牟尼在年轻时,曾经断食六年,结果身体消瘦,疲惫不堪。他开始觉得这样苦修不行,于是他在树下盘坐,不分昼夜,不避风雨,不卧不起,一心修习禅定。有时候,山谷中的白猿会摘花果给他吃,但他内心却十分平静;鸟飞来了,在他头上做巢,甚至撒尿拉屎,他也不发怒、不驱赶,内心泰然。就这样,慢慢悟出了佛教的真谛。

后来,“坐禅”成了佛家弟子修行的主要方法之一,佛教认为,修禅也就是修定,修定可以发慧。因为“坐禅”可以保持内心的通透明净,所以可以提升人的灵性,悟透玄妙深奥的哲理,早日从苦海中得到解脱。“坐禅”这一方法最早于东汉时在我国盛行,尤其在菩提达摩来华以后,更加被我国的僧人所重视。几代相传,形成中国佛教一个特有的宗派——禅宗。“坐禅”在我国古代运用极其广泛,不仅仅是僧人,许多没有出家的人,也会以“坐禅”来修身养性,保持健康长寿。例如,诗人续范亭在《修养与学习》中有这样一句:“早晚两次太极拳,却病无妨学坐禅。”

如今风靡全球、被很多时尚女子和都市白领所热爱的一项运动——瑜伽,其实就和“坐禅”有异曲同工之处。断食辅之以“坐禅”,可以减少因断食带来的身体及精神上的痛苦。“坐禅”法今天也有人在学。

断食过程中的精神调节,对于断食是否成功影响极大。《圣经》中也提到:断食时,不要愁眉苦脸。当然,今天的我们,不可能完全像禅宗那样无欲无求,什么都不在乎。我们必须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去改变生活,这中间就肯定会有欲望。但我们可以向禅宗学习,保持内心的平衡,不急躁、少烦恼,这是断食过程中所必须提倡的。因为空腹养生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保持身心的平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