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内圣外王 从优秀到卓越的人生秘诀(1)

修正哲学Ⅰ 作者:修涞贵


哲学的原意是“爱智的大智慧”,就是对人类智慧的追问。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全部任务,就是启人思。”自从苏格拉底提出“没有经过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观点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哲学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必需的,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希望自由,能够真正做自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哲学是掌握人生方向的最高智慧。

一、内圣正己,外王修人

《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认为,“内圣”是通过自我的德行修养,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性和人生追求的人;“外王”即是在“内圣”修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富家、强企、兴中华”的新儒家人生理想。

“内圣外王”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儒家政治理想的核心所在,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天下》所言:“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即“内圣外王”之道。

《庄子·杂篇·天下》中将“内圣外王”之道提升至“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的政治理想高度,以期圣人的王道理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得以体现出来,建立不朽的功业,最终实现“泽被天下、恩加四海”的治国目标。

“内圣”,孔子主张“为仁”、“克己复礼”,就是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外王”,孔子强调“修己以安民”,就是要加强自己的德行修养,以实现造福百姓的目的。在孔子看来,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两者是相互统一的。只有通过内心的修养,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荀子·解蔽》中阐释了“圣”和“王”的至高境界:“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个人的德性修养达到高度完满就是“圣”,能建立经世济国的丰功伟业就是“王”,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就是实现“圣”和“王”两者主客观的理想结合,真正实现自然无为之道。

《庄子天下篇释义》中,梁启超把“内圣外王”归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他说:“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人格锻炼到精纯,便是内圣;人格扩大到普遍,便是外王”。也就是说,“内圣外王”是“内圣为始,外王为终;内圣为体,外王为用”的儒家经典哲学。

如果对“内圣外王”分而言之的话,“内圣”涉及的是个人的精神领域,就是通过自我的德性修养成就自己,使自己成为具有圣人般高尚道德品性和人生追求的人;“外王”涉及的是社会事功领域,即在“内圣”修身养德的基础上,在世间成就王者伟业。

“内圣外王”遵循儒家“本末一贯”之道,内圣为本,外王为末,本末一贯,合而为一。如果将其付诸社会生活实践,由“内圣”而“外王”,必将会释放出巨大的精神和智慧力量,成就孔子所言“修己以安人”的辉煌事业。

人的道德追求,可以经过修养和磨炼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而“内圣”的道德境界最终也必然要通过“外王”的实践才能彰显其内在的非凡价值,“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将心性道德修养推及社会生活的人生模式。

“内圣外王”既是中国政治家的理想,也是中国众多成功人士美好的人生追求,他们用内在的品质和人格魅力为“内圣外王”这一至高无上的智慧作出了生动的诠释。

毛泽东一生都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内圣”与“外王”道德理想的一致性。毛泽东博览群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