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内圣外王 从优秀到卓越的人生秘诀(2)

修正哲学Ⅰ 作者:修涞贵


经史子集毕览,受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影响,他在青年时期就把“言天下国家之大计,成全道德,适当于立身处世之道”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他深知若“内省不明”必无立身之地,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尽吾之性,完吾之心”的道德实践,才能使自己达到“内圣”的道德人生境界。

毛泽东非常注重“内圣”与“外王”的统一,把修德与事功的结合视为完美人格的具体表现,达到了“发展吾之一身,使吾内而思维、外而行事,皆达正鹄”的境界。

毛泽东曾提出“内圣外王”即是“以我立说”的创新观点,即个人修身立徳是发展自我的需要,治国平天下则是表现自我的需要。他认为追求全人类社会的远大理想与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是辩证统一的。

毛泽东还积极倡导将个人内在的修养推广于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净化自己的思想灵魂,最终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希望通过全党同志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实践来达到整个社会的完美道德境界。

我很早就把“内圣外王”当作自己的理想追求,多年以来,一直都以厚德要求自己,修炼自己的素养,秉承良心和道德去做人、做事。自创办企业以后,我把“内圣外王”作为自己和员工的共同信仰。

我认为,内圣是建德,外王是建功。儒家天人合一的“内圣”境界是实现外王的基础,外王是内圣的人生价值目标。内圣正己,外王修人,是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修炼的核心内容。

《礼记·大学》中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修身首先要正心。所谓正心,就是要去掉偏执、狭隘的私心杂念,摈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心始终保持一种中正和不偏不倚的状态。修身主要是指言辞、姿态、仪态等要符合道德规范,用一种社会的规范和道德使自己与社会其他角色能够和谐相处。王岳川教授在《大学中庸讲演录》中的观点是:

只有心正才能身正,反过来,也只有身正才能心正,它们是互为表里的。也就是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再津津乐道于外在利禄的引诱,始终处于一种为了追求自己真正的美好想法而“心不在焉”的精神状态。可以知道,人被境转就是凡夫俗子。人被境转是说人随环境而转,被环境逼迫而不断改变自己。这就是一种凡夫俗子的处世方式,因为他的心在不断地变化。相反,境随人变、境被人转,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只有高风亮节、德高望重的君子才可以恪守自我,转变环境。他通过自己的正心赋予自己的人格以主动性和创造性,去改变周边的环境和他人,使得整个氛围变得祥和,充满了朝气、正气和生气,使得局势得以扭转。

内圣的宗旨就是正心,正心才是修德之本。而修德不但是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而且也是一个人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重要基石。外王的核心则是修人。修人可以保证人生目标得以正确有效地实现。“内圣外王”之道一开始就与“以自为方”的绝对利己主义相对立。因此,人始终处在一个不断战胜和修正自我的过程中。如果说“外王”是一种功利的话,“内圣”之道则使这种“外王”的功利演变成了一种功德。

当代国学大师牟宗三认为,“内圣外王”是中国儒家的“本末一贯”之道,“内圣”是内在地成就自己,“外王”是外在地成就事功;“内圣”为本,“外王”为末,本末一贯,不可偏废。

对于卓越之士来说,“内圣外王”之道可以被称作是卓越人士“人己合一”、“义利合一”、“智行合一”、“天人合一”的“合一”之道,是卓越人士系统思考之后的行动体现。

我深知功业必须合乎道德,只有修德才能达到非人智所知、非人力所及的领域,只有管好自己,才能管好企业。因此,我时刻都在严格要求自己,先正自身,修养美德,不骄不躁,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